避孕方法丨大学生、教师都有错误观念 避孕谬误知多少?

撰文: 医师Easy
出版:更新:

现今社会风气进步,学生时期自由恋爱是普遍现象,部分爱侣情到浓时或会有进一步的亲密行为,然而,香港性教育却追不上社会进步的速度,严重脱节!教师亦因缺乏性教育培训及教育技巧,令学生无法从学校学习相关知识。传统性教育主张学生不应发生性行为已不合时宜,比起盲目禁止,专家指现代性教育课程应灌输正确的避孕及性知识,让学生作出知情决定(informed choice),了解不同避孕方法后,知道如何能够好好保护自己。

本港学生性知识贫乏 误信网上资讯误终身

本港提倡全面性教育、推广性健康的机构糖不甩在2022年到访超过50间学校,过往亦曾到大学举办工作坊及接获大学生的求助,因中学、大学时未接受正确的性教育,自己亦因尴尬不敢向师长发问,最后误信网上资讯,没有采取正确避孕措施,最终意外怀孕,影响心理健康、学业及人生规划。有报告指出学校有近两成的教职员获指派教授性教育,但当中只有少于 5%曾修读有关性教育的专业发展课程,若果老师未能全面掌握正确性知识,有机会将错误的资讯传递给学生,令错误性知识“无限轮回”。对于大众因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而引致意外怀孕实在不希望再发生,其实避孕方法除了使用安全套外还有哪些?计算好安全期“前七后七”、体外射精、使用两个安全套、清洗阴道等就可以避孕?以上谬误足以影响一生,本文将厘清各种避孕谬误。

你的避孕措施够“安全”吗? 拆解坊间避孕谬误

最为人熟悉的避孕方法非安全套莫属,然而不少男女未必懂得正确戴上安全套,以错误方式戴套、尺寸不适合等等,都会令避孕效果大大降低,导致安全套在一般使用情况下仍有18%概率怀孕,可谓一点也不足够!另外,坊间流传的避孕方法层出不穷,例如计算好“前七后七”的安全期、体外射精、清洗阴道等都不能有效避孕。安全期需要以科学方法进行严谨的计算,不单要了解月经周期的天数、更要注意基础体温的波动、关注子宫颈黏液的变化等,计算准确并不容易。另外,因为精子在生殖道内最长可存活七天,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精子都会在高潮射精时才释放出来,所以体外射精还是会存在怀孕风险。更遑论使用两个安全套,只会增加摩擦使安全套更易破损,丧失其避孕功效增加怀孕风险。

坊间流传的避孕方法层出不穷,不论男女都要了解安全、成效高且可靠的自主避孕方法。(图片:Shutterstock)

避孕是双方责任,认为依赖一方采取避孕措施则已经足够是错误的观念,双重防护的避孕方法至为安全。如果未能承受意外怀孕风险,除了男生使用安全套外,女生亦可主动避孕,采取成效高且可靠的自主避孕方法如避孕丸、药性子宫环、避孕针,避孕成功率可高达99%。部分女生或会对食避孕药有所抗拒,担心有副作用等,都是因为认知不足而存在很多对避孕药的误解。

避孕药常见谬误 食避孕药会引致肥胖及不育吗?

女生服食避孕药最担心的是其副作用,不少女生对避孕药存在偏见和误解,误信传闻指食避孕药会导致身型肥胖,更会导致不育。其实以上这些忧虑并非正确。服药初期女士可能会有水肿的情况,但一般而言数月后水肿情况便会消失,加上科技进步,新型避孕药雌激素成份较低,某些黄体酮还包含抗水肿及改善油脂分泌成份,避孕药会导致水肿或皮肤差已经是旧式避孕药的例子。另外,避孕药并不会影响女性生殖能力,只要停服口服避孕药一两个月,怀孕能力就可以恢复到与一般无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水平,停药后1年内进行正常频率性行为,怀孕率成功率可达7至8成。

不少女生对避孕药存在偏见和误解,误信传闻指食避孕药会有多样副作用。(图片:Shutterstock)

假如身体健康,没有长期病患,理论上避孕药是可以一直长期服食直至接近更年期。不过,如有吸烟习惯、长期病患、且年龄已达35岁或以上等因素,就可能不适宜服食避孕药。因此建议女生们须定期检查,听从医生指示。

服食避孕药有个小技巧,最好是每日同一时间服用,这样可减少荷尔蒙水平波动,以免产生不良的反应,同时,每日定时服用避孕药有助养成食药习惯,以免出现漏服情况,一旦漏服则可能会影响避孕效果,一般而言,在12至24小时内补服便可以保持避孕效果。

避孕是双方责任,不论男女都应做好自己本分,保护自己,了解如何正确避孕。(图片:Shutterstock)

意外怀孕并非完全“意外”,可以主动去避免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不论男女都应做好自己本分,保护自己,了解如何正确避孕,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做出对自己人生不悔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