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Q&A 睡眠与成长有关?中医如何改善睡眠障碍?
睡眠可谓身体修复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对正值发育时期的儿童来说,睡眠质素更是与他们的发展有著深厚关系,儿童睡眠障碍是家长经常忽略的问题,以为小朋友难以入睡、较为活跃是很平常,其实中医可透过调理体质,以改善睡眠障碍。注册中医师杜燕雯将会从中医角度解答有关儿童睡眠障碍的种种问题,以及分享改善方法。
儿童睡眠障碍Q&A
Q1:睡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什么重要性?
杜医师指睡眠的周期分为非快速动眼期(NREM睡眠)和快速动眼期(REM)。其中NREM分为 3个阶段:
N1(浅睡期):刚入睡的过渡阶段,易被唤醒。
N2(轻度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约50%,大脑活动减缓,身体开始放松。
N3(深度睡眠):最关键的恢复阶段,分泌生长激素,修复组织、强化免疫系统。
快速动眼期(REM)是睡眠周期中另一个重要阶段。在REM睡眠中,大脑变得活跃,呼吸和心率加快,肌肉变得松弛,眼球会快速移动。这个阶段是梦境发生的主要时间,也与学习、感情调节和记忆处理有关。婴儿REM睡眠比例高(新生儿占50%),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儿童睡觉时每90至120分钟会完成一次NREM到REM的循环,儿童夜间约经历4-6次循环。
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推荐,不同年龄的儿童睡眠需求时间如下:
睡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修复期”,在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的N3阶段(深睡期),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直接刺激骨骼与肌肉发育。人的体温在深睡期会下降1-2°C,降低代谢能耗,使能量集中用于组织生长。若儿童长期睡眠不足,深睡期缩短将导致生长迟缓。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需要比成人更长的睡眠时间(如新生儿14-17小时、学龄儿童9-12小时),以支持免疫系统发育和身体修复。儿童的慢波睡眠(深睡眠)占比更高,此时免疫调节激素和抗炎细胞因子分泌旺盛,有助免疫细胞增殖与组织修复。
在睡眠的不同阶段中,大脑会分工处理不同类型的记忆:慢波睡眠(深度睡眠)负责强化陈述性记忆,例如课本知识与事实记忆的整合,帮助儿童巩固白天学习的新资讯;而快速动眼期(REM睡眠)则促进程序性记忆的形成,包括运动技能与语言学习,同时激发创造性思维。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睡眠期间的“突触修剪”机制对大脑网络优化至关重要。此过程会清除无效的神经连接,同时强化重要神经通路,从而提升资讯处理效率。儿童期正值突触密度的高峰阶段,此时若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神经连接过度杂乱,进一步削弱注意力集中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认知发展的隐性阻碍。
此外,睡眠品质直接影响前额叶皮层的活性,这与注意力及执行功能密切相关。当儿童睡眠不足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降低会引发两大问题:其一是注意力分散,表现为课堂中难以持续专注、易受环境干扰;其二是决策力下降,面对复杂任务时缺乏有效规划与灵活应变能力。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即时学习表现,长期更可能阻碍高阶认知功能的成熟发展。
最后,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儿童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风险。睡眠剥夺会升高饥饿素,降低瘦素,促使儿童过度进食或形成不健康的饮食偏好。
Q2:小儿睡眠障碍的成因是什么?
• 心理因素:担忧、恐惧、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可能影响小儿的睡眠品质,如分离焦虑、睡前恐惧症、家庭矛盾等。
• 病理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如扁桃腺肥大、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引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扰乱正常睡眠通气与睡眠结构,导致儿童长期夜间睡眠低氧、高碳酸血症,并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儿童生长迟缓、行为认知障碍、记忆力和智力下降;
2.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过度活跃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癫痫等。儿童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和睡眠问题存在复杂的双向交互作用,即疾病本身直接干扰睡眠结构,而睡眠障碍又会加剧症状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 环境因素:不适合的睡眠环境、光线、温度、噪音等都可能对小儿的睡眠产生影响。
•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过多的娱乐活动、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都可能干扰小儿的睡眠。电子萤幕(手机、平板、电视)释放的蓝光直接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延迟入睡时间。另外,游戏、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性刺激多巴胺分泌,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使停止使用后仍持续“心理反刍”,例如回想游戏情节,导致入睡困难。
Q3:儿童睡眠障碍的症状是甚么?怎样诊断?
睡眠障碍是指在有足够睡眠时间及良好的睡眠环境条件下,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睡眠障碍包括:
• 睡眠不安:是指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或夜间醒来次数大于2次;
• 睡眠节律紊乱:是指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夜间清醒;
• 异态睡眠:包括打鼾、失眠、说梦话、出汗多、睡眠呼吸障碍、 磨牙、梦游、夜惊、张口呼吸等。
• 日间功能明显受损(如社交、学业或情绪问题)
以上症状每周发生 3 次以上,且持续时间 1个月以上即被诊断为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在儿童及青少年期较常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25%的儿童曾出现过一种或以上的睡眠问题,当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时(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自闭症、癫痫、头痛等〕,儿童及青少年发生睡眠障碍的机会更高。
美国 DSM-V 疾病诊断手册中,将儿童睡眠障碍分为 4 类:
1. 最基本的儿童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失调(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和异态睡眠。
2. 与其他精神紊乱相关的睡眠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过度活跃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3. 由通常的内科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如哮喘、疼痛、胃酸倒流等。
4. 药物引起的睡眠障碍(如兴奋剂、抗抑郁药等)。
Q4:梦游症和夜惊症属于睡眠障碍吗?
杜医师指梦游症和夜惊症属于睡眠障碍中的异态睡眠。
梦游症:
梦游常见于四岁以后的孩童,高峰期为四到八岁,十五岁后逐渐消退。梦游一般发生于 NREM 睡眠阶段的N3期,大脑运动控制系统与意识调控失衡导致,大脑“运动控制区”部分活化,但意识仍处于深睡状态。一般父母有梦游史,子女梦游发生率高达 45-60%。
梦游的儿童看似从梦中清醒,可能会坐在床上、睁开眼睛,玩手指或做其他事情,甚至四处走动。儿童能回到床上再度入睡,而且隔天醒来对梦游的事情一无所知。
梦游诱发因素:
睡眠不足:作息紊乱或睡眠中断(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环境刺激:噪音、膀胱胀满、陌生睡眠环境。
药物或疾病:某些抗组胺药、镇静剂可能诱发。
夜惊症:
夜惊症指睡梦中惊醒,持续尖叫、哭泣、躁动,脸部神情惊恐,伴随盗汗、瞳孔放大、呼吸急促、心跳过快。更甚者,不管父母如何安抚,都可能很难唤醒。如果将他们唤醒,他们会意识混乱而且无法回忆夜惊的过程。
在深睡期(N3),大脑本应完全抑制外界刺激,但儿童因神经发育未成熟,可能突然“部分觉醒”—— 运动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如心跳加速、尖叫),但前额叶(意识控制区)仍处于睡眠状态,导致孩子看似惊醒却无法被唤醒。
儿童睡眠障碍属于中医“不寐”、“夜啼”、“鼾症”、“睡惊症”、“多梦”症等范畴。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正常的睡眠,依赖人体的“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卫阳才能入于阴。
中医认为小儿睡眠障碍主要有以下三个病机:
1.心肝之阳偏亢:小儿心常有余, 心火易亢,心神不宁,过动不安。肝为刚脏,性动, 主筋藏魂,在志为怒。小儿肝常有余,若长期睡眠不足致肝阴不足,肝阳愈加偏亢,除了烦躁不安难以入睡,还可能出现磨牙、说梦话、发恶梦等情况,还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性情偏执。临床治疗以泻火安神,柔肝养肝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生地、淡竹叶、菊花、珍珠母、连翘、钩藤、麦冬等。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如濡养心神: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虚弱,若再加上饮食不当或饮食不节制,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去濡养,则出现心虚胆怯、眠浅、多梦、健忘等的情况。若睡前进食过饱,“胃不和,卧不安”,出现入睡困难;水谷不化,脾胃积热,还会出现晚间睡觉磨牙的情况。此外,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上扰心神,亦会导致心烦不能眠,打鼻鼾等情况。临床上以健脾化痰、养心安神为主,常用方剂有温胆汤、保和丸、归脾汤、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等。
3.肾虚不能封藏:肾藏志,在志为恐。小儿肾常不足,神气怯弱,若因受到外界刺激,则心神受扰,出现梦中惊悸、啼哭,甚至出现遗尿等症状。临床以补肾安神为主,偏肾阳虚的常用方剂有缩泉丸合安神定志丸;偏肾阴虚导致虚火上炎则用知柏六味地黄丸或天王补心丹加减。
Q5:什么时候可以选择借助中医的治疗?
排除了器质性问题引致的睡眠障碍,例如中度至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癫痫等器质性病变,中医能在治疗功能性、心理性睡眠障碍发挥明显优势。
当儿童出现睡眠问题的早期征兆,如偶尔入睡困难、夜间易醒,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时,中医药可透过体质调理,发挥预防作用。中医认为“治未病”是关键,此时可采用中药、食疗或小儿推拿,帮助儿童平衡阴阳,避免症状加重。
若儿童已确诊功能性睡眠障碍(如慢性失眠、轻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但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药可提供替代方案。例如长期服用褪黑素产生耐受性的患儿,或过动症儿童使用中枢兴奋剂导致失眠时,这时加入中医治疗可以改善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最后,对过敏体质、脾胃虚弱等易诱发睡眠障碍的特殊体质儿童,例如湿疹的瘙痒,鼻敏感、哮喘发作导致鼻塞、气喘等不适导致儿童难以入眠,中医在短期内通过治标来改善过敏带来的不适。在长远的健康管理角度来讲,通过改善体质,增强体内的正气来预防疾病。
Q6: 中医如何改善睡眠障碍?
除了服用中药之外,还能通过针灸、小儿推拿、药膳等方法来改善儿童睡眠障碍。
针灸疗法主要透过针刺特定经络穴位或使用艾条进行灸治,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目的。研究显示,针灸疗法能透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关键神经传导物质的平衡,进而影响睡眠结构。此外,还可以透过干预免疫细胞因子和内分泌,来改善睡眠。临床上常选取头部穴位,再根据辩证论治配搭远端穴位来达到镇静安神、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等目的。
推拿疗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调和气血阴阳,通畅经络,宁心安神。儿童睡眠障碍常推拿头面部,如开天门、推太阳、推坎宫、揉耳后高骨等,以缓解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改善睡眠品质。推拿安全性高、见效快、疼痛微且不具有入侵性,容易被家长所接受。此外,家长亦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在家帮孩子进行治疗,以维持足够的刺激量达到治疗效果。
膳食方面,家长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帮助孩子调理体质:
适用对象:入睡困难,烦躁、情绪易怒、入睡困难、磨牙、口干、小便黄、舌红的儿童:
• 菊花、枸杞、桑叶茶
• 百合、莲子、银耳汤
适用对象:多梦、健忘、胃口不佳、消化吸收功能较弱、疲倦乏力、容易腹泻的儿童:
• 淮山、薏米、茯苓、陈皮煲小米粥
• 谷芽、麦芽、山楂茶
适用对象:睡眠浅、易惊醒、夜尿多的儿童:
• 核桃、黑芝麻、黑豆、桑葚
真实病案分享: 6岁女孩难以入睡
杜医师向我们分享儿童睡眠障碍的真实案例,一名6岁的小女孩已难以入睡达1年。她喜欢玩电子产品,晚间精神亢奋,难入睡,一般11点后才进睡,眠不安,脾气较为暴躁。纳可,大便难,粒状。该患儿面色较青,体型瘦小,舌红,有点刺,脉弦细。
中医诊断:不寐
中医证型:阴虚火旺
证候分析:
患儿体型瘦小,提示先天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不制阳,阳不入阴,虚阳浮越,故 眠不安、入睡迟。加上长期沉迷电子产品,久视伤血,肝血暗耗,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久而化火。火性上炎,扰动心神,故见晚间精神亢奋、难入睡、脾气暴躁。本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上先急则治标: 清肝泻火,安神定志。后期则应滋养肝肾,疏肝健脾。
首诊处方5日中药,并叮嘱家长让孩子在睡觉前用热水泡脚10分钟,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家长表示服药后孩子睡眠情况有明显改善,情绪也稍微改变,大便情况改善。头一个月建议家长带孩子每周复诊,适时调整用药。情况稳定后再隔周调理两月,巩固疗效。
儿童睡眠障碍其实十分普遍,亦与发育和健康息息相关,家长应注意儿童的睡眠状态,如有难以入睡或睡眠的异常表现,应及早调节,对症下药,考虑看中医加以调理体质,改善睡眠。
尚容堂官方网站: https://sytclinic.hk/
杜燕雯中医师IG: https://www.instagram.com/toec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