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齐昕去世| 猝死出现年轻化?提防6大风险因素 避免要做6件事!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的次女梁齐昕,昨日(8日)晚上被发现在筲箕湾一服务式住宅单位内昏迷,经救护员检验证实已告不治,终年33岁。
近年来,猝死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发病风险预警难度较大且死亡率极高。究竟何谓猝死?
梁振英于周三(9日)清晨5时左右,在其社交媒体Facebook帐号上证实齐昕离世。他在帖文中写道:“齐昕走了,走得很突然,没有留下集言片语,只是安详的躺在床上,前几天她还主动去接种流感疫苗。感谢警方和法医的调查,目前可以排除自杀和其他的可疑。感恩各位朋友在我们一家最困难时刻的关心、理解和慰问。”
警方就事件回复传媒指,警方于8日晚上10时40分,接获爱德街1号的职员报案,指33岁姓梁女住户,怀疑于上址一单位内晕倒。救援人员接报到场,发现女事主倒卧在床上,于现场被证实死亡。死因有待验尸后确定。案件列作“尸体发现”跟进。
什么是猝死?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通常为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因自然疾病原因突然死亡。近年来,猝死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发病风险预警难度较大且死亡率极高。医学上将猝死主要分为两类:
心因性猝死:由心脏原发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肌炎等)直接导致,占所有猝死案例的80%以上。
非心因性猝死:源于神经系统(如脑出血)、呼吸系统(如肺栓塞)或其他器官突发性病变。
《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发的一项文献综述曾指出,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下看似健康的成年人中,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每年4至14例/10万人;尸检研究表明,55%~69%的心因性猝死年轻患者存在心脏问题。
青年猝死者的共同点
1. 与外卖为伴
外卖文化兴起,不少年轻人点外送的频率很高,但外卖食品通常都有高油、高盐、高糖等问题存在,长期依赖很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负荷,甚至引发急性心肌梗塞或脑血管病变。
2. 积累疲劳
加班、频繁应酬等,会使身体处于“慢性发炎”状态,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不整,甚至引发“过劳死”。
3.情绪波动
曾有研究发现,人在情绪波动时,猝死风险是平常的4.7倍。
压力、焦虑或剧烈情绪起伏会刺激交感神经亢奋,导致血压飙升、心脏负荷增加,若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便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最终因急性心梗而猝死。
4. 吸烟喝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损害血管内皮和心肌,进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损伤。而酒精饮品中的乙醇等物质会加重心脏负担,提高猝死风险。
5. 缺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险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与身体活动不足有关。
由于全球工作形态的转型,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情况愈来愈常见,年轻人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久坐不动不但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更会令身体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降低,例如缺氧时更易引发心脏骤停。
6. 疏于管理健康
年轻人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不会有意识地进行体检,即使出现身体不适,也会想著“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问题也不重视。由于前期疏于管理,没有发现疾病隐患,一旦急症发作,便难以挽回。
猝死前有哪十大前兆?点击下图看清👇👇👇
相关文章:【心脏病】10个猝死前先兆 血压高或胸痛出汗属高风险
避免猝死该怎样做?6大关键行动
确保充足睡眠
睡眠是给身体最好的“充电”方式之一,成年人每日需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健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既不要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亦要避免突然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每天可进行两三次“1+3+5运动”,即1分钟热身+3分钟运动+5分钟放松。
学会释放压力
笑、冥想、呼吸训练等可释放压力,保护血管,让血液循环更顺畅,血压相对稳定。
日常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看看喜剧、综艺,假日和家人、朋友聚会等,都有助释放压力,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商,避免长期情绪紧绷。
调整饮食习惯
减少外卖,多摄取蔬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质,控制盐分与饱和脂肪摄入。
尽早戒烟限酒
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若饮酒,男性每日不超过2单位,女性不超过1单位(1单位=10克酒精)。
若对戒烟限酒感到困难,可以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沟通。
定期进行体检
30岁以下族群,建议每两年体检一次,30岁以上民众每年体检一次。
除了心电图、心脏超音波、血脂、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常规项目外,有猝死家族史、30岁以下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的人群,应加做心脏超音波或运动心电图。
猝死年轻化与现代生活型态密切相关,如果想避免猝死危机,唯有透过调整作息、定期筛检慢性病,并建立压力释放管道,才能降低风险。
相关文章:心脏|血管粥状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纪大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