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仅11个月获批纳入药物名册 “1+”机制加快本港引入新药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大肠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见癌症,每年都会导致过千宗死亡个案。创新药物是癌症患者的治疗希望,但过去创所药注册及进人安全网并不容易,导致不少病人陷入“有药冇得用”、“有药冇钱买”的困境之中。今日(10月3日)和黄医药宣布,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大肠癌治疗用创新药物呋喹替尼(fruquintinib),成为本港首个通过“1+”机制注册的获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的药物,并列入“专用药物”类别,令病人的经济负担大幅减轻。

从左至右,分别是立法会议员邓家彪、内科肿瘤科专家莫树锦医生及“同路人同盟”主席陈伟杰

在“原创新药惠及病人”发布会上,和黄医药独立非执行董事、内科肿瘤科专家莫树锦表示,在新的“1+”机制下取得批准后的不到六个月内,呋喹替尼已获全额资助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清晰看到港府为加速创新疗法惠及本地患者,以及为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所作出的努力。

他又指,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新药纳入药物名册,有赖于香港有充足的临床数据支持,认为“1+”机制对内地药厂有充分的吸引力,希望政府之后可以把更多内地研发药物带入香港。

多一种药物,多一分希望

综合癌症病人自助组织“同路人同盟”(Cancer Patient Alliance)主席陈伟杰解释癌症病人面对的苦况。他指,每一个新的治疗选择对病人来说都意味著一丝新的希望。然而,过去受限于药物注册及入药机制,创新药平均需要 23个月才能进入安全网,且只有少数符合严苛筛选条件的病人才可获得资助使用。而要成为医管局药物名册的“专用药物”。更是遥远无期,“注册慢”、“入药难”令不少病人只能望药兴叹。

他称,今次有大肠癌药物可以直接成为药物名册专用药物,实在令人鼓舞,更是病人的福音,不但让他们有药可用,也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亦反映只要各方愿意努力和付出,一方面政府及医管局积极改革制度,而药厂亦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价格,便有望大力推动创新药进入药物名册及安全网。

呋喹替尼是由本土创新药企业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大肠癌新药,于2018年首次在中国内地获批上市,并透过去年底生效的“1+”机制于香港注册上市。得益于新的注册机制,以及在政府、药厂及社会各界的其同努力下,呋喹替尼从提交注册申请到获纳入“专用药物”,仅用时11个月,打破常规,成为创新药加速惠及患者的先例典范。

什么是“1+”机制?

政府于去年11月实施全新的“1+”机制。透过“1+”机制,用以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新药,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临床数据,以及经本地专家认可,只须提交一个(而非原来的两个)指明参考地方的药物监管机构(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的注册许可,便可以在香港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