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35岁肠道就长满瘜肉? 医生揭一饮食习惯惹祸!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上班族工作繁忙、食无定时,一不留神肠胃很容易就成为疾病的温床。早前,内地就有一名35岁男子,在身体检查时发现肠道内的瘜肉多达40颗。就连医生见到都倍感惊讶,“30多岁,怎么长这么多?”

根据陆媒报道,现年35岁的王姓男子是一位工作狂,几乎每天都会加班,而在收工之后少不免就是一顿宵夜慰劳自己,由于经常饮啤酒、吃烧烤,令他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于是便决定到医院做肠镜检查,结果竟在肠道中发现40颗瘜肉。

男子肠道内壁的瘜肉(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医生透露,男子肠道内壁上附著了大大小小40颗的瘜肉,处理了一个多小时才全部摘除干净。幸好经过检查,这些瘜肉都只是增生性瘜肉,是肠道内壁上的良性生长物。

医生指,虽然增生性瘜肉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亦不会恶化。但数年后,部份增生性瘜肉可能会发展成腺瘤,进而演变为癌症。因此,曾经长有增生性瘜肉的人,要特别关爱自己的肠道,按照医嘱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大肠瘜肉不一定会变成大肠癌?

医生提到,肠瘜肉分为非腺瘤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两种。其中,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瘜肉发展而来,腺瘤性瘜肉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容易恶性化。腺瘤性瘜肉可进一步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的变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因此发现腺瘤性瘜肉后应尽早切除。

▼大肠癌5大警号(按图👇👇👇)

+11

相关文章:大肠癌|27岁放屁女1天20次证大肠癌!肚痛贫血5警号屁像臭蛋味?

为什么大肠会长瘜肉?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大肠瘜肉的形成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瘜肉或大肠癌,你患上瘜肉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2.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患上瘜肉的风险。

3. 年龄:随著年龄增长,瘜肉的风险也会增加,特别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更常见。

4. 炎症:长期慢性发炎状况可能会增加大肠瘜肉形成的风险。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可能增加瘜肉形成的风险。

5. 环境因素: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如吸烟、暴露于化学物质或辐射等,也可能增加瘜肉形成的风险。

6.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与瘜肉的形成有关,因为良好的肠道健康对于预防瘜肉和大肠癌至关重要。

大肠镜几耐需要做一次?

大肠镜检查的频率应该根据个人的风险因素和医生的建议而定。但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下面是关于大肠镜检查频率的一些建议:

对于平均风险人士:

目前的标准建议是从50岁开始,每10年进行一次大肠镜检查,直到75岁,亦可考虑每1或2年接受一次大便隐血测试,定期监察肠道健康。

如果初次检查时没有发现瘜肉或其他问题,并且个人风险较低,则可能在第一次检查后的下一次检查可能会推迟至15年后。

高风险人士: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瘜肉病史)、自身患有特定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隆氏症)等,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大肠镜检查。

对高风险人士而言,可能需要在更短的间隔(比如每5年或更短)内进行一次大肠镜检查。

同场加映:7种人大肠癌高危险族群(按图👇👇👇)

+4

相关文章:大肠癌|肥胖饮酒7种人属高危险族群!留心6大症状粪便带血要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