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唱片舖】张国荣周卖5000陈奕迅年卖500:斋卖广东碟就玩完

撰文: 吴凯欣
出版:更新:

香港音乐产业曾经称霸亚洲,当年的经典歌手四大天王、张国荣、梅艳芳、许冠杰的作品仍继续影响着下一代的音乐人,受欢迎程度至今无人能及,即使今日拥有国际市场的韩星亦得靠边站,销售成绩见真章。香港乐坛传奇乐队Beyond主唱黄家驹当年曾说:“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一语划穿了九十年代至今年的乐坛情况,亦预言了今日广东碟销量大跌的主要原因。与两位已进驻信和近三十年的唱片行老板访问前,笔者和大部份人一样,均认为“乐坛杀手”定是新人实力不足,撑不起香港的主流市场。然而在细谈之后,却发现令到一只广东作品在唱片舖的周销量从数千跌至年销量500、唱片舖需要抢货至唱片公司需要寄卖唱片、音乐类型变得单一化的情况,乐迷们其实绝不能置身于事外。摄影:欧家乐

本着对音乐的热情 投放全数青春于唱片

阿威在华纳唱片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同的好朋友,觉得广东歌做得过,便夹份在信和开了“Sky Music”。(欧家乐摄)

“Sky Music”老板阿威及“Echo CD Centre”老板David在1990年前后开业,阿威在毕业后进入华纳唱片工作,负责做初模的他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从此开始了经营唱片行生涯。听后笔者感叹能与知己一起做喜欢的事是几生修到,阿威笑指:“都唔知闹过几多次交,拍过几多次台!”但仍语带珍惜说:“不过已经熟到好真性情,好似家人咁。”

而David初出矛庐的工作与音乐则是八竿子打不着:“一出嚟做嘢做手饰,储咗本金再出嚟做。”入行时由“o靓仔”做起,同时原偏好外国音乐的David,亦为了开舖多听广东歌。二人冲着对音乐的热情,又有感广东歌“有得做”,自此便投放了所有青春经营这个小小的音乐天地。

David回忆小时候甚少休闲娱乐,听收音机听歌便是他一大嗜好!(欧家乐摄)

全盛时期张国荣《宠爱》小店都卖六千只 唱片公司仲要“配给”CD?

入行于九十年代初,正正是香港乐坛最高峰的时期,如果是八、九十后的你,能想像有一张专辑能卖到断货、大排长龙、没有歌迷为歌手做数仍能卖到“三白金”的成绩吗?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IFPIHK)当年的指标,多白金唱片需卖出白金唱片销量的倍数,白金唱片的销量为5万张,三百金即卖出15万只专辑。“Beyond只《二楼后座》真系意料之外,我哋都落咗几千,但估唔到几日就消化晒,我哋仲要周围扑货!”David记忆犹新的说,既然不愁没有客人,为何不一次过“入爆佢”?David彷如回到昔日被买CD的客人而挤满舖头的时光,兴奋的分享仍要“配给”的光景:“order你落几多都得,但唱片公司未必畀到,𠮶阵香港得3至4间唱片厂,好多嘢都做唔切,佢都要分期出货!”而《二楼后座》得金唱片成绩,总销售达2.5万张唱片。

而令阿威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张国荣复出大作《宠爱》:“𠮶阵一出碟,完全系焦点商品,啲人一入嚟就有目标,买完就走,(首周)卖咗成五、六千只碟!”笔者听到这些数字后犹如“未见过大蛇疴尿”,阿威便继续细说当年:“九十年代当红歌手每只碟寿命有成个几两个月,第一次返货可以4、5千,之后每次keep住补50至100只碟,越补越少咁。”那么,今天的当红歌手的销售额又怎样呢?

老板们提到你唱片你买过几多张?(按图放大)(资料图片)
+2
90年代出碟轻松卖数十万只都不是梦,现在能卖过万只碟就是梦!(欧家乐摄)

本地市场萎缩Eason《L.O.V.E》卖503只 其实新人辈出乐坛绝不单一化

广东歌的高峰期,唱片舖的收入大约为7成广东碟,其余3成为日本、台湾、韩国及欧美的唱片。时而势易,今天韩国音乐文化成大势,同时本地音乐市场萎缩,韩国唱片及周边商品成支撑商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占阿威唱片舖逾半成收入,及David的1/3收入,而广东碟则只占另外半成之一及其他1/3收入。“依家同一款碟,一日卖到100只已经好犀利!”David慨叹道,即使是香港神台歌手陈奕迅,去年12月推出的《L.O.V.E》至今卖出503只,已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好新嘅artist试过1只都未卖过,仲试过退返上去唱片公司。”更有唱片公司与唱片舖以寄卖形式合作,只为了让数字不要太难看。

3Sky Music里有一面墙卖港台唱片,又有两面墙卖韩国唱片及周边商品。(欧家乐摄)

或许有人认为市道不景,才是导致唱片难卖的主因,以近年影响民生经济最严重的沙士及“反修例”引致的社会运动为例,两位老板的答案可能会癫覆你的想像:“沙士嘅时候,我哋呢行生意好咗!”当年互联网尚未普及,人们的休闲娱乐离不开听歌睇戏,为了避免接触人群增加染病机会,反而让更多人到唱片舖买碟回家听歌避世。那么最近的社会运动呢?David坦言生意额大跌30%:“今个月(10月)冇开7日工,基本上每个礼拜日都开唔到工。”继续解释因约2成客人都是游客:“韩星嚟开演唱会,好多东南亚、大陆啲嚟睇会买返旧嘢,但宜家好多演唱会都取消咗。”笔者追问歌手表态对销售会否有影响:“谭咏麟高峰期已经过咗,基本上冇再出啲深入民心嘅歌,所以买开都系𠮶班fans;而My Little Airport都系keep住个数,冇话特别爆。”终究影响生意的还是外国市场,若单靠广东碟唱片舖能生存下去吗?

“单靠卖广东碟就bye bye咗,一定系已经bye bye咗,保证!”阿威十分坚定的说:“有段时间出得太多偶像,当然有班学生哥好钟意,但有班钟意听歌嘅真系想有啲质素。”真如家驹所说,香港真的没有乐坛吗?“以前歌手就系歌手,依家系艺人嚟㗎嘛,电视、电影、唱歌乜嘢都要做!”阿威坦言,其实乐坛并不如乐迷想像般狭隘,新人辈出,如Dusty Bottle、符致逸及AGA等,音乐类型众多,绝不单一。

广东歌手出歌不出碟 欠缺播放平台本地音乐难入屋

“都要赞一赞环球唱片,呢间公司真系好难得,几肯揼钱落去做新人,或者做一啲比较少喺香港发行嘅音乐。虽然就咁望落去应该就系蚀钱嘅,但系佢都肯做,再揾第二间都冇!”阿威指Dusty Bottle虽然走得好前,能够紧贴世界音乐潮流,但仍被本地乐迷忽略:“除非真系好得好得,佢哋先唔会藐,香港啲人可能会觉得你未够班,就会听出面唔听你!”唱片舖依靠卖碟维生,无奈一张唱片的制作费用太高,即使本地乐坛不景气,录音室、乐手的费用从未跌价,平均做一首歌都要价廿万,所以唱片公司先为歌手发行数位单曲试水温,避免大蚀,然而亦让阿威大叹:“以前一个歌手一年都有两只广东、两只国语,依家一年都未必有一只广东碟。”平均每只碟能赚10%至20%,以现时广东歌手的出碟量的确难以让唱片舖赖以维生。

资讯变得更流通,却更欠缺平台让不同类型的音乐入屋,菊梓乔在唱片热卖歌手亦榜上有名,David指她赢在播放平台:“歌就系要你肯播,听得多自自然然就会受。大家都估唔到菊梓乔卖到算几多,因为佢歌迷可以去到老中青,后生都有嚟买。”音乐入屋程度几乎等于造成经典的主因,当年谭咏麟、张学友、陈百强及王杰都是唱电视剧歌出身。同时,两位老板都认为歌手有实力,都要“够挨得”!方大同初出道时的第一张专辑《Soulboy》在唱片架上乏人问津,后来被发现音乐才华时便被“追”回来;Juno初时也被轻视,亦是一直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近年才被乐迷另眼相看。

欠缺平台让广东歌入屋,亦是造成唱片难卖的一大原因。(欧家乐摄)

“广东碟真系越嚟越难做,承传唔到,断层又太大。”David直言每月经营支出超过六位数字,但买实体碟的人越来越少,将来亦只会变得更少,加上年轻人并不热衷于本地乐坛:“新人点努力都好难出到嚟,你有冇听过独立歌手出一只碟卖一层楼嘅故事?出多只就卖多层。”在本地乐坛不景气,出一只碟蚀一只的市场内,唱片舖又怎样另觅出路呢?请继续留意下一篇信和唱片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