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噏乐评】广东歌唔抵争? 网民评价有份“吹”毁香港乐坛
来到年尾颁奖礼,乐迷紧张偶像能否得奖之余,总有另一把声音说现时乐坛越来越差,更有人用一潭死水来形容。个个都话乐坛冇歌好听,唔通而家真系冇歌好听?
“完全唔听香港歌好耐”、“香港净系得K歌冇嘢好听”、“以前啲歌好听啲啰,而家都唔知唱乜”这三句说话可能也是你或你身边朋友的口头禅,但事实又是否如此?狠批乐坛之前,你又有否留意现时音乐圈正在改变?
“完全唔听香港歌好耐”
既然阁下近年没有听广东歌,不如先听听今年不同音乐单位的作品,再评定香港乐坛是否一潭死水,说不定你会发掘到心仪的作品。事关无歌可听,与有歌但你未听是两码子的事。要批评也要有论据,你未听过今年或近年的作品,又何来论据呢?
“香港净系得K歌冇嘢好听”
音乐、艺术这件事从来主观,但如果因主观感受,或以自己偏爱的歌曲作标准,评定乐坛“冇歌好听”未免太武断。
首先甚么是“K歌”?普遍指旋律朗朗上口,歌词浅白易明,正歌副歌鲜明交替且不断重复的曲式。亦有人以“Ballad”一词形容,因为除上述元素外,题材大多是抒情,尤其以抒发自身爱情经历或感受为主,让受众听、唱也得到发泄。简单来说,即易入耳,易上脑的歌曲。《16号爱人》、《K歌之王》系咪睇歌名个脑即刻有声呢?
的确“K歌”横行近30年,但近年情况已有好转,不同音乐单位尝试作出突破,将不同音乐风格或元素呈现给听众。若你嫌以往“K歌”太“Pop”,其实市面尚有很多“另类”的作品供你选择。如近期麦浚龙的话题之作,以剧本概念出发的连串歌曲作品,《勇悍‧17》、《困兽‧28》叙述围绕同一角色不同阶段的经历和心境。再与谢安琪的《一个女人和浴室》情节紧扣,还有彩蛋在其中,以电影手法造音乐是题材一大突破。音乐风格方面,AGA的《Night Without You》及《小问题》将欧美风格带进广东歌,加入Neo Soul、R&B等元素,颠覆大家惯常听到的声音。陈蕾的《娱乐人生》打破Pop Rock的框格,加入电子、弦乐的元素营造张力与起伏,也是惊喜之作。乐队方面,Supper Moment也有不只是温情题材的作品,《不要死在崇拜里》、《撼动》等较重型的作品也打破大家的惯性。RubberBand《那一端》大玩森巴风格,以欢愉的编曲反衬歌词沉重的讯息,也是一个妙笔。Dear Jane《深化危机》加入电子元素,以律动感重的舞曲形式展现乐队不同面貌。
还有更多值得大家关注的作品,篇幅所限未能尽录,但以上例子也可说明香港乐坛不只得“K歌”,加上今年各个音乐单位都较去年活跃,保持下去绝对可以令乐坛百花齐放。
“以前啲歌好听啲啰,而家都唔知唱乜”
外国有研究指出,人过30岁听歌习惯开始出现“品味冻结”,对新音乐的接受能力会大大下降,并牢牢记住12-22岁期间所听的音乐,成为你的“那些年”。所以“以前啲歌好听啲啰”一句经常出现在长辈口中,或者你和身边的朋友也开始有这句口头禅。
上文提到“K歌”是近30年的产物,当时广东流行曲大多改编自日本流行曲,谭咏麟的《酒红色的心》、《爱情陷阱》,张国荣《MONICA》、《风继续吹》,钟镇涛的《让一切随风》,张学友的《李香兰》等等例子多不胜数。能被选择作改编歌,自然是大热作品,自然传唱度高令你印象深刻。再者,日本流行曲一大特色——唯美,编曲、乐器选用、和弦进行等等都可以用来精雕细琢形容,自然与近年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音乐截然不同,单单是乐器选用及音色已有大转变。加上现时音乐趋势偏好揉合电子、 Neo Soul、Jazz、Funk等元素,所以与你脑海中“好歌”的声音特质不同。
但不代表现今乐坛没有好歌,只是现时制作人的口味在转,整个趋势也在转,而你仍在回味“那些年”。音乐口味从来也是个人选择,不一定要每首歌都赞好,但与其批评现时“冇歌听”,倒不如尝试update一下自己,分分钟会寻到宝。
MC仁:口味系每一个人自发去培养
今时今日听歌不再如以往由主流媒体决定你的耳朵,大家也可利用网络拓阔自己的“耳界”。引用MC仁在《硬地音乐》访问中的一句:“最理想嘅情况就系,任何品味都可以存在同被选择。然后,口味系每一个人自发去培养。”说到尾不要固步自封,尝试发掘更多作品,你会发现香港仍然有一班值得你支持的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