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进补分三大类别 幼儿过早进补易招反效果 4类幼儿不适合进补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天气渐渐变冷,民间常言“冬天进补”,从而达到人体能量往内收藏的效果。但是,餐厅推销着蛇羹、羊腩煲、麻油鸡等温补食物并非人人适合,尤其小朋友。现今饮食丰富, 非所有小朋友都需要温补,过分补益只会适得其反。
撰文:博爱医院刘映彤中医师

分清“温补”“平补”“凉补”

温补为使用温热的食材或药物温暖身体,适合阳虚体质人士(手脚冰冷、大病过后、精神疲倦等)。温补食材包括:羊肉、牛肉、韭菜、青葱、大蒜、茴香、丁香、糯米、桂园等等。温补料理有羊腩煲、麻油鸡、姜母鸭、药膳排骨等。

平补为使用性味平和的食材,适合大部分人士长期食用,性质温和、可调理脾胃。平补食材有鸡肉、猪肉、鱼肉、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等等。 平补料理包括四神汤、莲子百合糖水、银耳汤等。

凉补为选择偏性凉的食补方法,达到益气、生津、养阴的作用。凉补适合夏天、阴虚火旺人士(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的食补方式。凉补料理包括菊花茶、酸梅汤、冬瓜汤、绿豆沙等等。

幼儿切忌过早进补 3岁后才可进行“平补”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与生理功能未成熟,但是他们“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三岁以下为“纯阳之体”,阳气旺盛,生机蓬勃。如在阳气旺盛之时过分给与温补的食材则会火上加油, 出现头痛、便秘和口干舌燥。同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消化功能较弱,补益食材容易饱腻,建议3岁后才开始“补”。小朋友适合“平补”,选择性质平和的药材,因为太过滋腻、温补之物都会令小朋友难以消化吸收,建议健脾为主、温补为辅来准备食疗。

“平补”是选择性质平和的食物,不热不燥的食材食补。中医讲求配伍,平和不单是指一味食材的性味,而是各种性味食材互相配合。小儿应先调好脾胃,使脾胃运化增强后才能好好吸收营养、快高长大。以下为平补脾胃的汤水建议:

小儿进补食疗推介

1. 加味四神汤:(3人份)

材料:山药30克 茯苓30克 莲子30克 薏苡仁40克 羊肚菌10克 虫草花适量 瘦肉200克 无花果2-3颗 盐适量

功效:平补脾胃

做法:
1. 先把干身的羊肚菌用清水清洗干净,再用温水浸泡1小时至软身
2. 把其他药材浸泡半小时
3. 瘦肉切片氽水
4. 将所有材料放到汤煲用中火煲滚转小火煲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

哪些小孩不适合进补?

1. 正感冒、发烧、喉咙痛、咳嗽黄痰
2. 皮肤痕痒、红疹、荨麻疹
3. 阴虚体质 (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烦躁失眠等等)
4. 长期病患儿童应质询注册中医师意见才进补

过分补益反而得不偿失

现今家长都担心小孩长不高,不断给予小朋友大量补品,令小朋友过早出现第二性征,使孩子性早熟,骨龄加速生长,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长期感冒 多做一件事增阳气

如果小朋友经常有感冒、手脚冰冷、鼻敏感等等阳虚的症状,可以多带小朋友外出晒太阳。尤其是晒背部,多晒太阳可提升小朋友的阳气。人体的阳经多行于背部,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在脊椎,同时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多晒背部能增加阳气防外邪入侵。

博爱医院刘映彤中医师

点选即睇“新手爸妈怀孕育儿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