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创建华语环境 少数族裔成功融入香港主流教育

撰文: 罗励儿
出版:更新: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城市,居住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当中包括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移民。自90 年代中期起,在港的少数族裔人口显著增加。香港政府向来重视少数族裔教育,供他们选择本地课程或专为非华语(NCS)儿童开设之课程,希望少数族裔学童能够透过就读本地课程,融入社群和主流教育体系。
撰文: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彩晖多元文化中心助理主任干事(特别计划)潘静雯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彩晖多元文化中心致力促进香港多元文化共融,帮助少数族裔融入社群,当中亦不乏成功个案,例如从小学至高等教育均就读本地主流学校的Ghafar 女士和 Hajra 女士。

老师作为桥梁,增加华语及非华语学生之互动巴基斯坦裔的Ghafar 女士今年25 岁,是社会科学学士学位兼职学生。她从小学至中学均就读中文中学,作为班上唯一的少数族裔学生,起初很不适应,不过全靠老师的帮助,最终成功克服语言障碍。“当时老师鼓励我参加粤语朗诵,借以提升我的粤语流利度,我亦借此多了与华语同学互动,透过与华裔朋友交流,深化我的语言能力。幸得老师的支持及鼓励,我的粤语会话技巧日渐进步,克服了语言困难,更有信心与华人沟通。”

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而23 岁的Hajra 女士现时就读英语文学(荣誉)学士课程,同样是巴基斯坦裔的她自小已经开始说中文,除了因为她自小学起已经常与华语学生交流,父母亦积极在家中也尝试创建中文语言环境。“他们会用乌都语写出中文单词的发音,以便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准确地阅读单词。而在学校,我身边的同学都是华人,透过交流而学会了很多中文。因此,华语环境对于我的中文能力是发挥了很大作用。 ”

综合以上案例,可见华语教育环境能有效提升不同族裔学童之中文能力。笔者认为,有效的家长支援亦是提升学童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与社福机构合作,为少数族裔家长举办中文班,与孩子一同学习。除了可为家庭营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亦能令家长更明白孩子学习之难处。同时,中学和大专等教育机构亦可制订不同的中文课程,并配合不同生涯规划活动,从学术到实践,协助少数族裔学生打破语言界限,为自己的理想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