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个儿童急救课程 6岁女孩学心肺复苏法 面对危急保持镇定
当大家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家中”,其实隐藏了不少危机,卫生署有报告指出逾四分一损伤意外在家发生,常见有跌伤、运动损伤、烧伤及动物咬伤等,近日亦有不少新闻涉及儿童鲠喉致死,唤起大众更关注儿童留在家中的安全问题。有家长趁暑假带小朋友参加儿童急救课程,希望当小朋友一旦面对危急情况时,可保持冷静及镇定,作出适当的处理。
摄影:郑子峰
全港首个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急救课程,以教授儿童学习救援程序、简单包扎技巧、气管堵塞急救方法及心肺复苏法为主要内容,负责“急救小勇士课程”导师Zoe Yueng表示,不少儿童由外佣姐姐或长者负责照顾,但面对意外来袭时,照顾者未必懂得正确的处理方法,她说:“事缘一次我朋友12岁的女儿,与外佣姐姐二人在家,姐姐突然中风不动,由于妈妈当时开会未能及时听电话,女儿当时不太懂得处理,延迟了救援时间;而且看到不少新闻都关于家居意外,如果小朋友对急救有所认识,万一大人不在旁,也可以知道自己下一步可以点做。”
误会911是本地求助热线
Zoe坦然现时小朋友学习能力愈来愈高,有能力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其实在日本或不少外国地区,早已将急救知识纳入小学课程之中。我发现有不少儿童可能平时看到YouTube的内容,误会了救助热是打911,而不是999;当预习报警时,他们也不知道应如何提供最清楚有用的求助资料,最重要是他们会因为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对急救感到兴趣
对小朋友来说,看到意外出现流血受伤时,一般都感到恐怖、觉得恐惧、但Zoe指出,他们上完堂经历过之后,再次面对突发事就可以降低恐惧感,“他们上堂时都好专心,冰袋运用、包扎伤口、止鼻血及用来示范的假人都是他们有兴趣的。”
相比起成年人急救证书课程,儿童急救要求较低,Zoe会要求他们逐一示范不同的急救步骤,“他们的能力比我们大人想像的高,课程内容讲求实用胜于美观,至少当遇到受伤,都能够做到基本包扎。”
6岁学员示范CPR有板有眼
今次参与课堂的小勇士当中,年龄最少的是6岁女孩罗芊诺(Giselle ),在进行急救示范时有板有眼。而课堂除了教授急救技巧,也灌输不同的急救知识,“现在小朋友除了需要学习学术知识之外,的确需要对急救有所认识,通过课程,虽然未必能够100%运用到所有知识,但当面对如鲠喉、擦伤、流鼻血应该如何处理,就算当时没有大人或老师在旁,起码他会知道当下应该如何处理,至少不会过度惊慌。”
家长:知道按哪个位止血
有参加急救班的学生家长认为,“遇到突发情况时,如果有成人在场,当然是应该交由成人处理,但如果没有大人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就可以帮到自己。”Zoe指小朋友年纪较细可能做CPR(心肺复苏法)会比较难,“不能在短短3小时之内可以好有信心做得到,但起码在概念上他知道应该要如何处理。”另外,有家长指,“上完堂后小朋友明确知道鲠喉起码可以知道点样处理,因为小朋友由长者及外佣照顾,而这些知识长者或者外佣都未必会知道,但如果小朋友学过可以教公公婆婆或者工人姐姐处理,可以知道应该按那一个位置止血。”
场地提供:Momcare 香港母婴教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