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难逃每天没完没了的攀比 不如专注发展潜力和才华|邓家豪
早前,有位本地名校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其他同学家境富裕,物质生活丰裕,常用C字名牌手袋,令她产生自卑感。部份网民认为她不该攀比,应知足常乐;一些网民则认为社会不公,贫富矛盾越来越严重,校园也难以避免。这则逸闻令我想起著名照片”The Toffs and the Toughs”(Toff泛指贵族上层,Tough指基层)
【撰文:邓家豪 (香港御学轩教育集团董事,名校升学面试顾问)】
照片摄于1937年,相中有五个英国男孩,左边两个身穿哈罗学校(英国著名贵族学校)制服,手杖与高帽无一或缺,一身绅士打扮;右边三个男孩就读普通小学,穿著工人阶级便服,其实他们正在逃学去兼差。照片的视角对比冲击大脑,上个世纪的富人和基层后代的对比到今天依旧在英国上演。
2018年全球教师奖得主(该奖俨如教育界的诺贝尔奖),英国教师Andria Zafirakou评击英国教育资源倾斜,政策漠视弱势学生(主要为非英语为母语或有特别学习需要学生)。当学校额外教学资源减少,急需额外支援的弱势学生势必首当其冲。
Andria Zafirakou讽刺以艺术品金雕玉砌的首相府为首的官僚支持引进EBacc(英国中学文凭制度),进一步压缩创意或多元学习的空间,以冰冷的效率数据扼杀难以在主流体系脱颖而出的基层学生的适切学习机会。
貌似比以往公平的社会被功利主义挂帅的教育政策拉阔贫富后代差距,点燃两者矛盾,社交媒体助长攀比歪风,学生难以逃过每天没完没了,毫无分寸的攀比。以前那三个逃学兼差的男孩不会知道旁边的小绅士周末吃什么精致甜点,今天随意滑滑IG都是各种奢华享受或令人羡慕妒忌的“美好生活”。既然社交媒体已经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教导学生看待社交媒体将成为父母和学校的重要课题,否则未尝资讯交流的好,先种贪得无厌的祸根。
最后,希望那位本地名校同学明白能够负担直资学校每年数万学费的家庭绝对是“比下有余”,在美好的青春岁月与其羡慕别人穿戴名牌,倒不如专注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为超越手袋的价值而骄傲。且看Andria Zafirakou没有一身名牌,甚至没有醒目的学历,凭对教学的执著与为人师表的赤诚,敢于拒绝金玉其外的唐宁街的高薪厚职,以全球教师奖的数百万奖金成立教学基金,继续为她的梦想努力。我深信能考入名校的同学才情和天份绝对有其过人之处,假以时日,必定可以得到一个永不过时的名牌 – 日积月累的学养与智慧。
作者简介:
邓家豪
香港御学轩教育集团董事,名校升学面试顾问。十四年间举办逾百场家长讲座,创下两千名高小学生成功考入传统名校的纪录。毕业于拔萃男书院,现于香港教育大学攻读硕士。
相关文章:中学停课 |教育局宣布1.24或之前暂停面授课 中六可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