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言能力因材施教 新会商会学校推“配对等级英文阅读计划”

撰文: 育儿教室
出版:更新:

上环一向是一个中西文化汇聚、历史与创新交融的社区,这份别树一帜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来访。这里有一间特别的学校,一直投放很多资源,促使本地学生和外藉学生可以无分彼此、打成一片,这间小学就是新会商会学校了。
【文章由新会商会学校提供】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会商会学校校舍面积虽然不及新型校舍大,但亦因为这样,拉近了老师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距离,自然地营造粤英双语学习环境。

就如学校里有一位金发学生叫卫爱莎,就读三年级,她最喜欢英文、数学和体育。爱莎和其他同学有些不同,她是英法混血儿,别以为她只会说英文,她同样能操流利的中文。爱莎为何能拥有良好的中文能力呢?是因为学校老师能够体贴地照顾她的学习差异,按她中文水平需要,循序渐进地给予适合她阅读的中文绘本图书,这样,爱莎不但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学习,而且有助丰富她的中文词汇,更能够培养她喜欢阅读中文书籍,在短时间内有显著的进步。爱莎回看自己在入读新会商会学校之前,她只懂得几个简单的中文词语,现在她已经判若两人,甚至能够灵活运用成语了。

爱莎的同班同学叶诺恒,是本地学生。诺恒最喜欢跑步,他刚刚在英文朗诵节取得良好的成绩。爱莎和诺恒两位不同国籍的小朋友,有著不同的中英文语文基础水平,他们的中英文阅读目标都有不同,但是恰如其分的挑战,也能令他们爱上阅读。

学校推行了一个英文图书阅读计划(SEES Programme),它把图书按深浅程度分成多个不同的级别。诺恒在一年级时,看的图书是Grade D,现在三年级已升至Grade K了。爱莎和诺恒对自己在英文方面的进步都感到很满足,是因为学校培养了他们阅读英文图书的兴趣。此外,诺恒对于运用英语沟通不会感到害羞和畏缩,是因为爱莎经常会用英文和班上的同学对话,这样诺恒轻松地提升了运用英文对话的能力。

在新会商会学校里,纵使在同一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语文程度,老师会为每位学生度身订造不同的阅读目标,这正是源于学校因材施教的理念。

学校的英文阅读计划(SEES Programme),是按图书的深浅程度,分为29个等级,由AA到ZZ,每一个等级都约有一百多本图书。英文科任老师首先会按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估,为他们配对等级,然后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图书。

英文课程编排每星期都有两堂的英文阅读课,在上英文阅读课时,外籍老师也会因应学生的水平分组,大约分成三至五个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故事内容。学校英文课的师生比例也颇高,因校方希望学生能得到多些学习上的支援。一般学校在英文课时,师生比例大约1:27,有些学校支援会好一点,可能是1:12 或者1:13,但新会商会学校希望对学生在学习英文时能有更多的支援,所以师生比例约为1:9。

学校的阅读计划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也希望能继续延伸在家中进行,促进家校合作,家长抽时间与小朋友一起阅读,从而培养亲子阅读的时间,这个英语阅读计划是通过网上阅读的,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英文生字,可先聆听网上已录制好的外籍人士声带,然后跟着朗读。学生也可以录音并发回给外籍老师,老师会给予回馈。这样可以改进学生们的听说英语能力及掌握到更标准的发音。

除了阅读对学习语言重要之外,学校也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日常有机会多运用和多练习外语。学校有一些外藉同学,这是很好的双语环境,让本地学生和外藉学生日常互相交流之下,彼此的中英语能力双双得到提升。学校定于每个学年、每一个班级都有中文和英文话剧表演,目的是通过这些平台,能提供多些机会让学生运用中英文去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以往有些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英文的表达能力未够好,但经过多年参与英文话剧表演后,到高年级时,学生无论发音和表达技巧也有显著的进步。

总而言之,学好语言,目的不是只为考试取得高分数,而是能与人沟通和表达自己,这是一把开启不同世界的锁匙。

🔼🔼🔼🔼下学年多区中一都出现剩余学额👉🏻👉🏻👉🏻👉🏻移民潮影响及人口结构性下降 下学年全港中一料有3,350剩余学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