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自杀│心理学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4个行为 可能是自杀警号

撰文: 许珞珩
出版:更新:

在我们讨论学童自杀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全球及本地的研究发现,自杀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要预防年轻人自杀,社会不同界别必须齐心协力,致力与年轻人建立联系,筑起安全网,为他们提供支援。
【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刘可欣博士】

跟据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九月公布最新自杀数据,2020年香港标准化自杀率估测为9.1(即每十万人有9.1人自杀),是近九年新低。惟15岁或以下少年自杀率,由2019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3,即每十万人有1.3人自杀,升幅近一倍。15至24岁的女性自杀率,亦由2019年的4大幅升至2020年的6.1。

早于2016年,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2016)指出,学生的自杀行为是由多项互相影响的因 素造成,这些因素包括: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和适应问题、朋辈关系问题、学校适应问题及学业压力。当然,近年疫情下停课影响学生社交,低年级及基层学生尤其严重;而移民潮下,年轻人须面临离别朋友、更换老师等,易有压力及情绪困扰。另外,社交媒体上被广为流传讨论而产生的“传染效应”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 🔼 🔼 🔼是否应该让小朋友知道有关轻生的新闻?睇下专家样讲。👉🏻👉🏻👉🏻👉🏻多宗学生堕楼自缢 家长忧子女睇新闻受影响 心理学家建议咁👈🏻👈🏻👈🏻👈🏻🔼 🔼 🔼 🔼

按图了解学生堕楼或自缢事件

一般来说,自杀者会有一些暗示的“求救行为”,家长及老师可多加留意。

1. 自伤行为:如做一些危险的行为、以利器自伤等的自杀倾向。

2. 把珍贵的东西送人:如果没有理由的将一些珍而重之的玩具、模拟、奖牌或其他在他们眼中十分珍贵的物品送人的话,他们可能就是在传送自杀讯息。

3. 生活习惯的改变:一般状况是失眠、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离群和生活作息变差,都是我们需多留意的。

4. 提及求死的想法:讨论他人的自杀方法,以及死后的世界,以暗示有求死想法或做自杀的计划。家长及老师可以直接问“你想自杀吗?”以了解他们痛关自杀的想法、企图及计划等问题; 越了解当事人的情况,越能协助预防行为的发生。

当家长或老师遇到情绪低落的学童时,可以

1. 倾听与适度的回应

请先不要向他们宣扬“比你惨的人很多,你应该感恩自己现有的东西”的道理,这些评论只会雪上加霜,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痛不被重视。另外,处于沮丧状态的人,最需要的是别人聆听他的痛,并且能够懂他的痛。当你倾听时,别急于给予任何建议或引导,重要的是允许他们表达感绪,并接纳他们的情绪;先让他们觉得你是可以信任的人,他们才会愿意聆听你的意见。

2. 不要以自己的准则定抱怨或烦恼的轻重

认真地看待每个抱怨或烦恼,并且正视他们的感受。 或许他们遇到的问题在你眼中是“小事一宗”,但是事情的大小及所牵动的情绪是主观的,对你而言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重大的打击及伤痛。你可以先试著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他们为何感到如此痛苦。理解他们的痛苦,并不代表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自杀者的认知会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而有“绝对化”,例如“我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或“概括化”,“因为我成绩差,别人都不愿跟我做朋友”的情况。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同意这些悲观的看法,但先去理解他们的痛苦。

求助机构和热线: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热线:23892222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24667350

东华三院芷若园热线︰18281

撒玛利亚会热线︰28960000

社会福利署热线︰23432255

生命热线:23820000

利民会《即时通》:35122626

明爱向晴热线﹕18288

香港催眠辅导中心 临床心理学家刘可欣博士

开学至今不足两个月已发生七宗学生堕楼及自缢事件,情况令人担忧👉🏻👉🏻👉🏻👉🏻开学累计7宗学童堕楼自缢事件 社工建议家长要注意子女3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