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巴掌日|不打不成器?不用体罚教你4招教出优秀孩子

撰文: 育儿教室
出版:更新:

现代人育儿逐渐重视正向家庭教育,但自古以来,俗语有云:“棒下出孝儿”、“爱之深,责之切”等等,因此一些父母仍抱有较传统的观念教养孩子,甚至会对孩子狠下毒手,把他们打致片体鳞伤,一般人看到这些情况都惨不忍睹,而那些伤痕对小朋友造成的影响实在难以想像,是否只有打骂才能教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来稿为国际培幼会】

国际培幼会一直致力提倡消除暴力,让孩子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身心健康。藉4月30日“没有巴掌日”之际,我们尝试与大家分享如何在不施加体罚下,做个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家长,好好教养孩子。

1.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很容易在教导孩子时失去理性,因为著紧孩子,才会投以百份之二百的情感,若家长因怒火攻心动手打孩子,或可以马上迫使孩子服从,但往往会招来长远的负面效果。体罚很大程度是一种情绪反应,通常都是因言语劝戒不果使情绪达到爆点而忍不住向孩子动粗。

脑神经权威Daniel J. Siegel及儿童心理专家Mary Hartzell合著《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How a deeper self-understanding can help you raise children who thrive》[1]中提醒家长,当父母察觉自己的愤怒渐趋激烈,难以自控,最好的做法是先不要和孩子互动,直至冷静下来,否则情况容易一发不收拾。家长可以学习静观,探索当下的自己,觉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的反应,练习越多,将静观运用于处理孩子的行为时,就能够慢下来,不急于判断孩子的对错,也能以慈心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家长亦渐渐会拥有更多的能量和爱与孩子相处。

2. 莫心急,孩子有自己的步伐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不犯错,从学习、修正、完善的进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亦比成年人长,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学习的时间与犯错的空间,透过练习慢慢建立生活常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孩子也不例外,每人的个性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家长要切记,孩子会随年月慢慢成长和进步,不能一步登天,与其著重于孩子的行为过失,不如尝试从日常生活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多欣赏他们成长或进步的地方,可会有意外的发现。

3. 聆听孩子勿错判

作为家长,有时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自以为对孩子有很深的了解,孩子一旦犯错,往往很快便下判断,甚至还误会他们故意作对。家长可尝试先探讨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由,鼓励孩子分享自己想法,让孩子有机会好好说一次事发经过,从中了解孩子的观点和感受才作分析和判断。

4. 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让孩子学习承担后果是成长中重要的一步。如孩子不吃饭,若超过指定时间就没收食物;如弄坏了他人的玩具,除了道歉就要他想想弥补的方法。父母宜先向孩子解释清楚事件的后果,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好让孩子学懂为事情负责任。

体罚就是以身体的痛楚及恐惧感迫使孩子顺服父母的心意,美国儿科医学会及多所大学的儿科专家所发表的研究[2]中表明,常遭体罚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暴力侵略倾向加强,对孩子自身构成心理和精神创伤,以及受损害的亲子关系都非能轻易复原。勿轻视体罚带来的后果,将心彼心,以身作则,管教子女尚有更好的选择,盼以上几个原则能帮助家长运用理智与情感教养子女,让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国际培幼会一直重视守护儿童及家庭关系,为不同界别人士设立工作坊,并透过培幼守护平台提供更多支援,如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到培幼会“守护儿童网”订阅守护儿童的消息。

参考资料

1. Daniel J. Siegel, Mary Hartzell, (2003),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How a deeper self-understanding can help you raise children who thrive”

2. Spanking Is Ineffective and Harmful to Children, Pediatricians’ Group Says”, Nov. 5, 2018, The New York Times

相关文章:体罚|以为打孩子屁股无伤大雅 哈佛研究:影响儿童大脑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