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专访香港邓镜波书院校长陈永坚 了解关怀与禁毒

撰文: 谢德勤
出版:更新:

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子女可以过健康快乐的生活,但当子女接触毒品,家长该如何应对?身兼香港邓镜波书院校长和禁毒常务委员会禁毒教育及宣传小组委员会主席陈永坚认为,要让子女远离毒品,要先多一点日常关怀和沟通。
摄影:龚嘉盛

陈校长指,根据保安局禁毒处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的统计资料,整体被呈报的吸毒人数近年虽然持续下跌,但是隐蔽吸毒问题仍然存在,2019年的毒龄(即由初次吸毒至被档案室呈报机构呈报的时间)亦上升至5.5年。吸毒地点多为自己或朋友家中。他续称,冰毒及可卡因是近年最常见的危害精神毒品,而21岁以下被呈报的吸毒者最常吸食大麻,朋辈影响及生活压力则为主要接触毒品的原因。

大麻的迷思

随著个别海外司法管辖区将消遣用大麻合法化,可能令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大麻有所误解,以为吸食大麻不会上瘾,更可达致放松、减压等效果。陈校长并不同意:“毒品有3个特性:容易上瘾、容易被滥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有危害性。大麻完全符合毒品的定义。”

“吸食大麻的那一瞬间可能觉得很放松,但当你清醒过来,造成压力的来源依然存在。大麻绝不是解决压力的方法。”至于有人表示香烟亦会令人上瘾,从而质疑“大麻是毒品”的说法,陈校长说,大麻可令吸食者产生幻觉、智力受损、焦虑、抑郁等,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严重,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陈校长表示,大麻和香烟对身体所造成的损害不能相提并论。

学校和老师的角色

陈校长表示,要令学生远离毒品,必须鼓励学生建立正向的人生观。学校应从预防教育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毒品及其带来的祸害。学校可透过课程及联课活动,向学生提供正面生活及拒绝毒品的讯息。

此外,很多学校积极参与“健康校园计划”以加强禁毒教育。该计划除了包含测检的元素外,亦能培育学生的抗逆力及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例如如何管理时间和情绪等,促进亲子关系。近年不少学校也参加了由禁毒基金拨款资助的“参与体育、拒绝毒品”计划,由学生自行组织与体育及/或健康相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对运动的兴趣,令他们更能坚决拒绝毒品。

家长应该如何面对

家长应多花心机陪伴子女,分担他们的烦恼及压力,子女自会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远离毒品诱惑。

不少年轻人的压力与家庭有关,例如误以为只有学业成绩优秀才能满足家长。陈校长认为,父母应该多和子女倾谈,了解及协助子女纾缓压力,同时亦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处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避免对子女构成更大压力。“父母需调节对子女的期望,切勿视学业成绩为成败的单一标准。除了应教导子女学懂分配时间学习,更应多角度欣赏子女的潜能,避免负面批评和与他人比较,并教导他们为自己建立合理目标,以免他们将过多压力施加于自己。”陈校长认为,为子女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和缔造和谐融洽的家庭,自然大大减低吸毒的诱因。

陈校长指,家长可从子女的外表及生理反应等方面分辨他们有否吸毒。“吸食大麻的人士,身上可能依附著浓烈的气味。另外,眼睛出现大量红筋、神情呆滞等均是吸食大麻的症状。”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吸毒,难免会充满担忧、愤怒等强烈情绪,然而保持冷静才能帮助孩子远离毒海。“发脾气是大忌。家长应尝试理解孩子的处境,找出并协助他们解决所面对问题。最重要是保持帮助孩子的心态,而不是禁止和压制,让子女感受到家人能帮助他们。”陈校长补充,家长可致电禁毒热线186 186或 WhatsApp / 微信 98 186 186 寻求协助及获得资讯。

最后,陈校长认为家长平日的沟通及关怀是关键,更可通过日常沟通让孩子认识吸食毒品的祸害,“教导孩子建立正面价值观、自尊心以及抗逆力,鼓励孩子扩阔社交圈子,自然会淡化来自朋辈之间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