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园老师自制逼真教具 将课室变成小食档烧烤场
现今小朋友物质丰富,要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太单一的教学模式未必能够起作用,而香港有一班幼稚园老师为了将课程变得有趣生动,会认真用心将教具做得既能配合主题,又能吸引小朋友学习兴趣,令人赞叹老师的别出心裁。
摄:黄舒慧
逼真的小食档
佛教金丽幼稚园的曹玉娥老师在校执教廿多年,但仍不减制作教具时的热情。由于今年她与上午K1班主任范素恩老师共用同一课室,所以在制作教具时更要考虑学生年龄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曹老师说:“因为上午的是K1学生,下午则是K3学生使用课室,K3是认识食物,K1的学习主题是认识自己,故布置及设计是全校最难度高的,又要适合高班及幼儿班程度,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难度递增及挑战,所以要想一个让大家可以连接到的主题,通过与朋友一起去吃美食,渗进了食物的元素,而且因为幼稚园著重小肌肉发展,所以我们在准备工具时,特别选择了箝、匙更等等也是希望可以训练小肌肉,让有不同的物料,可以刺激小朋的感觉。”
时刻想著教具材料
范老师笑言会在制作教具时一边幻想小朋友使用教具时的模样。“有时候很得意,当小朋友实际操作时,可能会变出另一个版本,我们也会意外获得其他回应。”
用纸巾盒叠起,在里面加入豆袋就变成坚固的美食档柱子;一个有格仔的盒就成整格仔饼的炉具,两位老师也认为可以废物利用十分有满足感。曹老师说:“有一次我参加完亲友举行的派对,到会食物吃完后余下很多夹子,当大家也准备掉去时,我说:‘不如全部给我吧。’今次我们的主题是“食物”正正用得上这些夹子。”
给孩子亲切的浴室
来到低班的课室,教学主题是“家庭”,三个课室会互相配合,并分成睡房、浴室及露台。上、下午K2B班的吴婷婷老师、容嘉诺老师今次合作打造出浴室,浴室内有浴缸、企缸也有冷热水兼备的洗手盆。
两位老师说平时也会留起不同的纸箱,不会错过每件“宝物”,她们说:“刚好开学时发现多了一张台,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于是反转它来当作浴缸,我们抱住甚么也一试的心态去制作教具,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适合的物资,我们会交换用,加入企缸,是希望可以让小朋友有多一个经验。”当她们想到浴室要有洗手盆,就想到把原先用来收集功课用的筲箕,塞进纸箱里。
学生投入是最无价
制作整套教具过程需要一星期左右完成,再用一星期教学之后,会因应小朋友兴趣再增加、减少创作,由小朋友主导。而在制作过程中,她们最大考虑的是小朋友使用时的安全性,而最大的成功感就是源自学生的反应,吴老师说:“如果他们没有反应,即代表老师要努力了。但见到小朋友玩得认真又有反应,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与满足感。”
与时并进的家私电器
低A班的庄聪颖主任及李芷瑜老师负责制作睡房及客厅,充分将香港家庭的家居间隔还原出来,床可以收起变梳化,全家人安坐梳化看电视......这都是令学生很有归属感的元素。
庄主任说:“我希望尽量用不同物料让小朋友探索更多,例如枕头是可以用米做,也可以用棉花,令小朋友可以感觉到软和硬、舒服还是不舒服。而将床变成梳化是因为现在很多家私也有这样的款式,但真的那张小朋友未必可以动手去变床或变梳化,但这一张就可以落手落脚去尝试一下。”
蒸鱼不能没有葱
高B班的梁玉玲主任及林小琛老师负责的是“食物”主题教具,因为学生已经是高班,要教食物金字塔,她们选择将不同的“食物”原材料清晰地令分门别类,让学生可以亲自下厨煮几味,其中一个教材是蒸鱼,老师让准备了蒸鱼不可缺少的“豆豉”与“葱”,而小朋友亦懂得在蒸鱼时放好调味,两位老师坦言没有教过小朋友要这样做,很大机会是看到或吃过妈妈蒸的鱼是这样,所以有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