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缺憾和弱点局限孩子 让错误成为子女的Superpower|鱼子妈

撰文: 妈妈投稿
出版:更新:

最近看了一部美国纪录片《月光奏鸣曲:无声的三乐章》(Moonlight Sonata: Deafness in Three Movements),是关于一个家庭里受遗传性失聪影响的两代人截然不同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面对的转变,令我有很深的感受。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健全,即使是子女只是有伤风感冒的小毛病,我们都会很担心和紧张,假若子女是先天失聪,父母应如何面对并帮助孩子走他的人生路?【编按:作者为鱼子妈、图片来自《月光奏鸣曲:无声的三乐章》剧照】

《月光奏鸣曲》导演Irene Taylor Brodsky的父母都是先天性失聪,而她的大仔Jonas也不幸地遗传了家族性的失聪基因,但不同的是,Irene的父母到65岁才接受人工耳蜗手术,而她的儿子在四岁时已做了手术。翻查资料,Irene在2007年已经拍过一部纪录片《Hear and Now》,就是纪录了她的父母年届高龄才做手术,并重新学习听和讲的过程,该片更在美国著名的辛丹斯电影节获得观众大奖,虽然广获好评,但她当时说过自己不会再以自己的家人为题材拍纪录片,只是她万万想不到后来诞下先天失聪的Jonas,亦因此有了《月光奏鸣曲》这部续集。

Jonas自幼就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在童年阶段已开始锻炼听觉和熟习有声世界,现在11岁的他喜欢钢琴演奏,听觉之敏锐不比一般人逊色,他更对贝多芬的名作“月光奏鸣曲”情有独钟,坚决越级挑战难度,非学不可,相信原因是他知道贝多芬创作此曲之时,正是经历重病后慢慢失去听觉的阶段,所以此曲对他有特殊意义。

Jonas的外公和外婆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以前医学科技未如现今昌明,他们到65岁时才做手术,大半生已在无声世界度过。他们一方面惊叹科技日新月异,同是失聪的孙儿竟能如平常人般生活甚至演奏钢琴,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有声世界仍有著一种陌生感甚至抗拒感,他们已习惯了用手语或读唇来沟通,有时更宁可把仪器关掉,返回无声世界,乐得清静。

其实希望耳根清静的不止是Jonas的外公和外婆,Jonas自己有时对于周遭的声音也感到吃不消,尤其是当他练琴的时候,除了周遭的声音会令他无法集中外,他弹琴时听得到或听不出的错误,都会令他非常烦躁,片中一幕更见他除掉了外置仪器,在听不到声音的情况下弹奏他心爱的乐曲,反而随心所欲。

片中还有一幕,是Jonas的外婆去看医生,希望找出她失聪的原因,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这实在是令人惊讶,她都70多岁了,原来一直不知道自己失聪的原因,因为她的父母也没有跟她多谈。而医生给她的答案是,她是先天的基因“出错”,医生的用词是“misspelled”,外婆一脸困惑,医生再尝试用更“贴地”的字眼来解释,说“就像是个typo(串错字)”,外婆就更为错愕。其实她并非不明白医生的意思,她只是不认同医生把她的先天失聪解释为基因上的“错误”(mistake),她更对医生说:“这或者不是个错误,只是有些人本是如此。”

我们眼中的“错误”或“缺憾”,其实换个角度看,也可以一种过人的优势。我很喜欢片中一幕,导演的幼子在闹情绪,尖叫声哭声不断,外公把助听仪器关掉,进入无声之境,烦扰尽消,导演旁白说:“外公有superpower。”这可是我们“正常人”求之不得的异能。身体有残缺的人,某些感官往往比一般人发达,做到很多能人所不能的事,我记得之前有一位截肢舞者说过:“Don’t focus on what you can’t do, focus on what you can do.”,绝对是当头棒喝。

导演表示,当Jonas学弹《月光奏鸣曲》时,她看了很多贝多芬的书信和不断听他的乐曲,她说:“我慢慢发觉贝多芬并不是因为成功克服了失聪,继而创作出伟大乐章,而是因为失聪才令他能创作出伟大乐章,失聪为他的音乐重新定义,并让他向全世界展示他独特的声音。我觉得Jonas会跟贝多芬一样,从失聪中找到他独有和真挚的表达方式。”

这电影令我体会到,作为家长的,不应因为子女的“缺憾”和“弱点”,而局限了他们的发展和可能性,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必然有各自的弱点,但你也可以视之为你的“superpower”。如片中所说:“Let the mistake become the music”,拥抱你的与别不同,方可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月光奏鸣曲:无声的三乐章》将会在9 月举行的“辛丹斯电影节:香港”上映 (hk.sundance.org)

鱼子妈简介

鱼子妈COCO,目标三年抱两大成功,现已是两胎妈妈,大仔鱼子酱已经3岁半,细女鱼子妹刚过1岁,最大兴趣是看电影,用电影放松心情,平衡全职妈妈的压力,继续快乐过生活。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