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品格好坏视乎成人著眼点 幼教专家:不应不教而诛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没礼貌、说谎、大声喧哗、争玩具……关于小孩的品格德育问题似乎信手拈来一堆,是小孩性本恶,还是教育上出了偏差?幼儿教育硕士及儿童文学专家邓擎宇则认为大人不应不教而诛,他指出现在很多家长都较为著重学术成绩,品德教育方面或有忽略,同时都习惯只挑看缺点,才会造成小孩顽皮的情况:“没有人的品格是完美,大人也不是百分百品德纯洁无瑕,我们何不多著眼在小孩的优点上呢?”摄影:黄舒慧

根据正向心理学之父、著名美国心理学家Dr.Martin E. Seligman指出,人应拥有六大美德(知慧与知识、仁爱、勇气、修养、心灵的超越、正义)及二十四种品格(包括仁慈、诚实、谦逊、感恩、公正等等),而这些美德和品格都不是与生俱来。对于有人认为现时很多小孩的品格表现欠佳,邓擎宇认为是大人要求略为苛刻,“如果看到一棵小幼苗,我不会认为它太弱小,同样的小孩仍在成长阶段,有各种状况是正常的,我不会不断挑出她的问题再督促改善,而会多著眼在她的优点上。”他回忆曾看过一本绘本《艾德华 - 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艾德华有时会做出顽皮的行径,例如踢东西、欺负小动物,大人看到便不断重复批评,认为他野蛮、肮脏、恶劣、傲慢,逐渐便变成最恐怖的小孩。后来艾德华踢了花瓶但没有破,有人只看他身边的花瓶便称赞他种花很漂亮,艾德华便开始种花,邻居亦找他帮助料理盆栽;一次他用水泼一只小狗,无意中帮助小狗洗去身上的泥土,又获得邻居的称赞,逐渐的艾德华便变成乖小孩,以后也不再顽皮了。邓擎宇指出艾德华的行为或许都没有改变,只是大人的著眼点转移了。

“所以品格培养不一定是要扭转原有的不足,可以是放大他原本就有的优点,这样缺点便会相对被缩小。”邓擎宇现时育有两名分别11岁和7岁的女儿,姐姐文静,妹妹活泼,他表示在教养时会多尝试找出女儿可爱之处,再扶持这优点成长,“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是大人也不是百分百品德纯洁无瑕。如果一味挑剔小孩的错,小孩只会得到挫败感,就算她有100个缺点,但如果我能找到她的一个优点并让她知道,再栽培起来,她也能成为一个好人。”他又指出小孩偏向以喜恶来分辨对错,他喜爱的便认为是对的,而非以逻辑思考来判断,因此大人可尝试转变日常教导用语,引导他向好的方面发展。例如若大人不想小孩进入厨房,可以用“不如你到客厅玩耍”来取代“你不要进厨房!”“大人不断禁止除了给小孩挫败感,也无助让他做正确的事。但建议他到别处玩耍是个正向语言,可引导他做对的事情。”

不应不教而诛邓擎宇指出良好品格是通过实践而来的,不能只靠说教,奈何现在很多大人多著眼在提升学业成绩、花时间上兴趣班,忽略了品德教育,当小孩犯错时便作出指责。要避免说教,他认为可从阅读著手。邓擎宇表示当太太怀孕后,便开始留意儿童读物、后来更完成幼儿教育课程,深入认识后便深深爱上儿童文学,“它有齐多种好的文学元素,例如创意、动人情节,还有思考和道理。”

书中除了有黄金屋、颜如玉,似乎还有成为全人的秘笈,邓擎宇指出他和太太都认为教养的核心是要让小孩养成阅读习惯,“当女儿三、四个月大时,便会用图书跟她一起玩,对我来说书不是学习工具,而是玩具,如果爸妈也爱阅读,共读过程又开心,自然会感染小孩爱上看书。”他特别指出,父母应该要在小孩沉迷电子产品前便先跟图书做朋友,如果跟电子产品相比,没有听觉、视觉刺激的图书必然输一大截,当小孩染上电子瘾,便很难再有耐性静下来阅读或做其他静态活动,“要让小孩先知道阅读也非常吸引、是一种娱乐。”

另一方面,他亦明白很多家长均是双职,或是对共读没太多研究,邓擎宇强调共读不一定要有很多技巧,即使逐字直说也不是差劣,只要家长愿意花时间参与其中已是个鼓励。不过,对于共读,他亦有以下的心得分享。

1:共读前先看一次,知道大概内容,避免书面语转为口语时出现“甩甩咳咳”的情况。2:可尝试岔开话题,夹杂与内容相关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经验。3:在第二、三次共读时,尝试故意说错字眼或内容,让小孩指出错处,增加参与度,也可鼓励小孩表达。4:不应限制阅读时间或份量,如小孩兴致缺缺,便应适时停止。5:在小孩意犹未尽时停止,下回分解。

+7

邓擎宇今年与小乐思亲子教育集团、小黄鸭之父林亮先生合作,推出全新的“有品Duck”幼儿正向教育系列,全套分为两大系列、共16本绘本,每本绘本最后亦有邓擎宇在育儿路上的感想和反省。绘本已于书展正式推出。

“有品Duck”幼儿正向教育系列作者:邓擎宇、凌叶丽婵插图:林亮授权, 庄金全、黄文青绘出版:小乐思亲子教育集团书展摊位编号:3B-C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