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能开心、听话? 找出负面行为的原因以免悲剧发生|程沛玉
“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这是小一班每星期上的“社交情绪课”的必然问题,之后学生便纷纷将手放在高低不同位置以表现当刻的心情,然后逐一分享心情背后的原因:“我开心因为今日好少功课”、“我唔开心因为放学要上补习班”、“我很攰因为昨晚做妈咪买的补充练习到半夜两点”……
很享受聆听学生们的分享,是关系的连结。回想第一堂,学生们纵使能以手示意自己当刻的心情,但当问及背后的原因,却常常“O嘴”。他们的坦率分享除了建基于日渐紧密的关系,也需要对自己有察觉和了解,这种能力纵使对不少成年人而言,也非必然拥有。
现代学生,不论年级,多已被操练得只擅于回答成年人想要的“答案”,而失去了自己的“答案”,包括自己的情绪。长久以来,忧伤、惊慌、愤怒、嫉妒、紧张等均被归类为负面情绪,孩子被教导要“听话”、开心便是最好,负面情绪最好不要沾上。认识一位有情绪问题的小学生诉说自己不可以哭,因家长曾经说“唔好喊,喊衰哂,好烦呀!”孩子渐渐便把自己的感受压抑下去。
同样地,认识一位中学生在人前人后装作开心果,没有人得知他的学习压力已爆灯。起初他对家长倾诉读书压力,得到的回应是“好小事啫,少少压力都受唔到咁无用”,于是他不敢再说,改以𠝹手发泄,最终要停学,入院接受治疗。
负面行为只是表征
对孩子而言,特别是小学生,沟通能力尚在发展,情绪是他们沟通的一种工具。而我们的情绪就像是洋葱,有复杂的层次及关连性。很多时孩子的负面行为只是表征,愤怒、大吵大闹等反应,可能只是掩饰未被梳理及表达出的真正感受,以及受背后的某种未被满足的需要所催化。
教室曾经有一位小学生,有段日子做功课比平常特别散漫,久久也做不完,亦因功课问题被老师投诉,被家长责备,终于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才可从他口中套出,他正受同学欺凌所困扰,但又不敢向任何人说。如我们只关注或责备他的功课问题,便会错过找出及帮助孩子处理真正问题的机会。
作为家长在处理孩子的负面行为或情绪时,需要作冷静及理性的回应,以便看清表症背后的问题,接纳及确认孩子当下的情绪。例如经常嘲弄兄弟姊妹,可能是感到不被重视;经常对父母不尊重,可能是想表达与父母的连系不足够,因此要处理的应是如何可以让他感到受重视或加强与父母的连系。
每个情绪也重要
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对我们而言也是重要,它是我们内在的重要讯号。例如愤怒是提示我们有事情不对劲,并给予我们力量去纠正;伤心在提示我们身心需要休息,充电,治愈受伤的心灵,也让别人知道我们需要些爱和支持;焦虑是提示及帮助我们面对潜在的威胁或激励我们的表现;嫉妒是提示我们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指引我们投放精神和时间在合适方向。
不论小孩或成年人,只要多练习察觉及留意自己的情绪,便可以找到身体给我们的提示,更加清楚自己的需要,令自己活得身心平衡些!
程沛玉 Rita(专页:昭悦教室)
工作于慈善圑体,同时创办昭悦教室(首间正向及社交情绪教育社企),推行以科研为证的教法,服务触及幼儿、小、中、大学学生、家长及老师,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用不对的方法”,愈难教的学生愈想帮。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