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每周感恩会这样做│Mommy Amy
迟来的“感恩节快乐”!感恩节是美国的节日,香港虽汇聚各方文化,但还是以华人社会为主,所以一般也没有太大感觉。但“感恩”这一品格却一直是我育儿路上所最重视的课题之一。因为我相信若能时常保持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时会较易满足,亦同时较易建立同理心。我受国外的一个博客启发,自囡囡4岁发展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便展开了我们家的“每周感恩会”,感恩会所需的时间不长,一般每周只进行15至20分钟,但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却发现为家里带来了一些正向的改变。
我们家的做法是每周固定于星期日早上,一起围坐于客厅内,大家轮流向家中每一位成员表达当周所感谢的事。一开始可以由家中成人如爸爸或妈妈开始,以身作则地先做一个示范。小朋友一开始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如鹦鹉一样抄袭你刚说完的话;但这都不紧要,因为最重要是他愿意尝试。
其实一开始时,连大人亦会不知该如何说起,这时亦会发现我们平常较为吝啬于表达赞美及感谢的话,因此只能尽说些如感激爸爸辛劳工作,当周能做一个好队友等的客套说话。但持续几周后,我们便能在细思后说出一些较实质及具体的表扬及感谢做回馈。
别看这个简单的家庭会议,除了能从中教导小朋友要感恩,其实还有以下功能:
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
平时生活节奏忙碌,我们对著对方的耐性及包容可能随著时间的紧迫性而消磨至负数,口气及态度随之变得不好,甚至可能会开始埋怨对方。但藉著每周的感恩会,我们有机会静思对方的默默付出,亦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好好的向对方表达谢意。
相信愿意牵手的夫妻,大多数亦都愿意不计回报地为对方为这个家付出,但若能适时获得对方认同,相信会更愿意及甘心。这个感恩会在每周带来了正循环,亦同时提醒自己各人的付出,在下一次失去耐性前会多想一想,能否更包容一些,有助维系夫妻的感情。爸妈身为家中的情绪枝柱,有好心情的爸妈才会有融洽的家庭。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会被看见
孩子尚幼,相信大部份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那对孩子有什么好感激呢? 我们通常会以此机会表达对小朋友当周的欣赏。例如欣赏小朋友自动自觉做功课,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感谢小朋友当周主动帮忙了做家务等。这些欣赏及感激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会被看见,从中亦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或会令父母欣赏的事情。
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情是会被赞赏,便会继续朝那个方向努力 (因想被再次赞赏),所以即使没有实质的礼物,这些正面的回馈亦能驱动他们越做越好,间接建立了不少良好的习惯及品格。
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你以为小朋友应该还什么都不懂时,原来他们的内心世界已很丰富,只是平时未必有机会表达出来。如文初所提,一开始小朋友可能只如鹦鹉一样抄袭你刚说完的话,甚至像我的囡囡一样会害羞且扭扭拧拧。但坚持了两三周后,她开始能够具体地分享一些事例或细微的观察。原来小朋友懂得的很多,心智亦渐趋成熟及细腻。
我们很庆幸不时在感恩会中能够听到一些平时未必有机会知道的内心世界。当然功利而言,这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但我们不会太著重他们的说话架构,更重视的是他们的说话内容。
有时孩子的分享,其实未必关乎感恩。但还是那句,最重要的还是他愿意分享,至于感恩的教导,其实他们从大人的每周分享中已耳濡目染,假以时日必会内化。而这一切只是个开始,因我真心希望我们家的“每周感恩会”能够持续十年廿年,让他们即使在青春期时亦有一个能够安心畅所欲言的渠道,让我们跟子女有一个平台可以一直连系下去。希望这小小的分享亦可以启发你们尝试,享受每周的另类亲子时光。
自小志愿成为一名母亲,现育有两名小天使;3岁的囡囡Valerie及1岁的囝囝Wyatt;每日乐于照顾小孩并尽量不受外界影响下,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 本著‘爱分享’的个性,希望与各位爸爸妈妈分享有关亲子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