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闹交告状 父母当和事佬的7大要诀|博士妈妈
当小朋友与小朋友玩耍,难免间中发生争执或纠纷,闹交时更爱向父母告状。成年人在这时候充当调解员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未能缓和小朋友之间的冲突,没有好好处理他们的纠纷,这可能会影响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不过家长应如何调解,却有些地方需要留意。
要诀一:大让细不是绝对定律
兄弟姊妹之间的冲突最常见,小朋友玩耍时闹交或争玩具,大人经常会以“大一定要让细”以为是金科玉律的解决方法。有些父母会不论事件因由,便说“你是哥哥,大哥一定要让细佬”。其实这种方法不太可取,不但会影响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长期以此方式解决纷纷,更会令经常要“让”的哥哥不开心,及变得反叛,被人让的弟弟亦会越来越任性。
要诀二:教孩子明白礼让是双方的
哥哥或姊姊年纪大一点,理解能力高一点,家长不妨可用多一点时间解决为何礼让,而礼让是互相礼让,当中绝对不能是命令式大让细。同时,我们要教导小朋友互相尊重,如今次是哥哥让了弟弟,父母要解释,那下一次便要由弟弟让回哥哥了。
要诀三:认识分享概念
家长让小朋友了解礼让,也可以让他们了解礼让的正面讯息,就是分享的概念。分享当中包含爱与关怀,因为爱锡对方,所以愿意和兄弟姊妹分享。小朋友了解分享是非常重要,当他们明白后,在生活上便会更融洽,可减少让小朋友觉得父母偏帮的想法,亦能令兄弟姊妹之间的气氛互爱,减少往后发生冲突。
要诀四:家长切忌偏袒任何一方
另外,家长切忌偏袒任何一方。有时候父母站出来主持公道,却不自觉做出偏袒判决。如两个小朋友当中,其中一个平日比较乖巧,当两个小朋友争执时,父母或不自觉会认为平日较乖的小朋友是对,偏向指责另一个小朋友。久而久之,父母的偏袒地主持公道,会令小朋友关系变差,其中一方会恃宠而骄。父母要留意,无论兄弟姊妹之间的纠纷时,一定要保持中立,千万不要以直觉去判断对错,一定要引导小朋友讲出事情,找出纷争原因,以助小朋友之间和睦相处。
要诀五:不要委屈孩子不论因由说Sorry
当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有争执时,我曾见过有些极端家长,会偏袒自己的孩子,甚至会因而与对方家长理论甚至争执。但亦有家长却永远觉得自己小朋友做错,不断向对方道歉。其实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前者太过保护小朋友,或会令孩子越来越肆无忌惮,后者却又令孩子太委屈。其实,家长应保持客观态度,查明原因,如发现自己孩子有错,应教导他们怎样才是正确态度。
要诀六:父母切忌以直觉判断对错
父母切忌未清楚事情,便插手帮助处理,有时会弄巧成拙,判断错误。如父母见到哥哥抢弟弟玩具的情景,立即闹哥哥。但究竟事情真相是如何?会否是哥哥本来正在玩玩具,被弟弟抢了,哥哥只是取回玩具呢?家长当调解员时,切忌单凭直觉判定错对,应多向小朋友了解前因后果,抽丝剥茧找出真相,再引导小朋友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冲突中成长。
要诀七:教孩子接纳不同人有不同意见
最后,小朋友告状,家长无需立即判定谁对谁错。因为小朋友玩耍中纠纷,很多时根本没有对错。孩子与其他人玩耍,也是一种学习,在玩游戏过程中,有时会有不同意见,小朋友便会闹交,家长可在过程中充当聆听者,然后引导孩子协商、思考,排解纠纷,教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这是让小朋友很好的学习机会。
秦蓁博士 Joyce chun(专页:博士妈妈)
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系博士,身兼言语治疗师、新加坡卓荟国际幼稚园校监、社企创办人于一身,育有两仔一女,爱钻研孩子成长,常透过小把戏训练学生及孩子,开设“博士妈妈”facebook专页,与家长分享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