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定型】拳击女孩实力不逊男孩 拳王爸爸:女孩子更勤奋坚持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两个月前在一个全港青少年搏击大赛中,发现现时有不少女孩子都有参加拳击这项运动。很多人会觉得拳击比较男性化,女孩子参与会变得“粗鲁”,又或者女孩子的能力不及男孩子。12岁的向籽嬴就以行动展示出“巾帼不让须眉”,年纪轻轻已经获取多个国际性比赛奖项;她更指身边的亲友都不会觉得她“粗鲁”。爸爸向柏荣是世界业余泰拳锦标赛冠军,外号“轰炸机”,他指女孩子打拳其实更胜男孩子,更表示拳击是一项“Smart”、善用计策的运动,而非“粗鲁”。摄影:黄宝莹、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爸爸是拳王、哥哥是拳手、妈妈也有接触拳击,籽嬴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4岁左右就开始学习拳击,曾经在WKA 亚太泰拳锦标赛和WMF世界泰拳锦标赛分别赢得金、银牌。父母指没有规限她只学拳击,游泳、跳舞、钢琴、画画等都有尝试,但拳击是她比较喜欢的其中一项运动。她说:“打拳可以强身健体,保护到自己。开心的地方是可以一班朋友一齐玩,又可以出国打比赛。”

女拳手细心坚持勤力 表现更胜男拳手

很多人都以为男生体力较好,拳击表现一定比女生好,但有多年出赛及授徒经验的向柏荣指并非如此。“女生可能觉得自己体能不够好,会更加努力去练习,在技巧上再细心钻研;反而男生就粗枝大叶一点,训练不够集中,自我感觉比较澎湃,去到某个水平就会满足、停滞不前。”籽嬴妈妈Eva也指女孩子学习技巧的能力较高,又会较坚持和勤奋,“男生有比赛时会勤力,但没有比赛就会消声匿迹;女生反而坚持没有比赛都会练习技巧,有比赛就会再刻苦一点。”

说到女儿,向师傅赞赏女儿很坚持去做每一件事,又深感她真的喜欢拳击。虽然她以前因为年纪轻,心态不太稳定,有时很有斗心、有时就懒惰不想动,不会因为比赛将至而对抗疲倦。但近期经过多次训练后,都慢慢有改进,肯去坚持。籽嬴曾经输给一位对手很多次,在最近一次比赛中经3个月认真准备后,最终大比数击倒对手,妈妈觉得她“好打”,爸爸也直言其实她有无穷的小宇宙可以发挥。

哥哥籽羲和妹妹籽嬴从小“打”到大。

虽然籽嬴说自己可能比男生厉害,但她最后指著哥哥籽羲说:“除了他。”比籽嬴年长16个月的籽羲也是从小学习拳击,请他评价一下妹妹的表现时,他赞赏妹妹打得好,“一教就识”,甚至自己教完她都可能会被她超过实力。但有时身不对心,可能还受到“懒筋”的一点影响。

“粗鲁”不该用于评论运动上

除了男生比女生强的论调,还会有人认为拳击是“粗鲁”的。Eva的妹妹都是拳王,但她不觉得妹妹粗鲁,“粗不粗鲁是自己的个性,拳馆的女学员性格都是比较活跃、开朗、爽朗,好少好‘公主’的风格。而她们学拳后又不会变得特别粗鲁,动不动就动武。”向师傅认同Eva的说法,更指拳击是一项很“Smart”的运动,“你要在一秒间想好多对策去对付对手,好像捉棋般,但要好快,没有太多时间思考。”

Eva指自己的妈妈也曾评论过拳击“粗鲁”,又怕孩子受伤。拳击的搏击部分的确是要“埋身肉搏”,Eva自己作为家长亦相当理解父母的心情。她承认看到孩子在擂台上被打也会感到“肉赤”,但正正就是要孩子面对这些困难、逆境,他们才能成长和学懂保护自己。她又指其实比赛一定会做足安全措施,例如籽嬴曾经在日本比赛中被男生压倒性攻击,除了有护甲保护,她也会懂得用手拚命保护自己;拳判又会保护选手,看到情况不对劲会叫停。直到现时为止,籽嬴都没有一次比赛是受伤到要就医。

坚强面对逆境 学习自理能力

向师傅和Eva坦言,其实大部分家长让孩子学习拳击都不是为了比赛,而是学习在逆境中求进、保护自己。Eva指拳击跟其他运动的不同之处是,打拳要考量磅数去比赛,所以日常生活都要非常克制,不能大吃大喝。练习时会有家长不忍心孩子要多练一会才可以喝水,孩子喊累喊渴就立刻递上水。向师傅指这样就错过了训练孩子的机会,“忍到5分钟不喝水,下次就会记得自己上次的忍耐,做其他事情时也可以有鼓励。”

用拳击来训练孩子的意志力是相当不错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拳手要自己收拾拳套、自己开水喝、自己洗澡刷身,家长很明显看到孩子回到家中都能够照顾自己。

+5

用“三角形关系”教女儿 以提高自发性为目标

说到教导女儿,向师傅指他不会直接教,而是用一个“三角形关系”,“我是教完一个人,再由他教女儿,关系会好一点。如果是我教她的话,她会对我有敬畏之心,发挥时就会害怕做错;但找另一个人教她,她就会放松很多。”

而向师傅教授学员的重点是令他们“喜欢去做”,他会抛出问题给他们,又会善用一点“激将法”。他给他们看完影片后,问他们“做不做得到?”,他们说“做得到”时又会说“我不信”,这样他们反而更用心练习,比起命令他们踢100脚、打1000拳更有效。他又笑言不时会贬低自己,令学员更有动力去训练。他会说“我都做不到,为何你做得到呢?”、“你做多一次给我看吧,我都是不明白”这样他们不知不觉就做了20次。

去到比赛阶段,Eva不会强逼他们加紧练习,而是跟他们商量:“比赛将至,你觉得一个星期要操多少天呀?”学员自己订立的目标,会比较容易完成。“我们是教导他们如何坚持完成目标,而非如何赢。”很多孩子都缺乏成功感,Eva指,其实他们并非要考第一、得到奖项,只不过是每次都有小进步,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他们就已经有成功感、建立自信。

输赢不重要 拳击是一个人生目标

算是出生于拳击世家,但向师傅和Eva都没有要求子女每次比赛都要赢。“好多家长看赢输看得太重,其实年纪小小藉著比赛学习付出,为自己准备,在台上发挥到自己水准已经收货。”而籽嬴的得失心也不重,不过她无论赢输都会哭。妈妈认为她是对自己有要求,但不轻易表达自己。

籽嬴现时一星期练三天拳,每次三小时,先以学业为重。问到会否让子女以拳击为职业,两位家长都坦言不会,因为真的难以靠这糊口。不过向师傅认为拳击可以当作一个人生目标,“为什么要做运动?用额外的体力、额外的精神斗志去完成这件事。如果用这个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每一件事都会成功。”

*彩蛋:籽嬴爸爸妈妈哥哥都指她非常喜欢K-pop,日跳夜跳,访问当天爸爸更跟模仿女儿跳舞,完全流露出对女儿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