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受虐记忆会留于基因 影响至少遗传三代
不论是对小孩施加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虐待,小孩都会留下心理创伤,严重的话更可能持续影响一生,长大后患上情绪病的风险较高。有最新研究发现,受虐儿童的心理创伤可能会留在基因,并且传给下一代,即使儿孙没有受过虐待亦一样。
人体的基因编码会根据情况需要打开和关闭不同的基因,这种“表观遗传”现象有机会与基因自身一起传递给后代,亦即自身的生命经历可能对后代产生影响。
为了研究这迹象,美国塔夫茨大学邀请了28 名男性志愿者完成一份调查问卷,评估他们年轻时候所受的创伤的严重程度。另外志愿者需提供精子样本。
男性精子DNA受童年经历而有所不同
而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寻找表观遗传机制的证据,他们锁定一种称为“微核糖核酸”的小分子,“微核糖核酸”的工作是与另一种“信使核糖核酸”的分子结合,后者把从基因读取到的讯息,传递给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工厂。对男性精子样来筛查后,研究人员发现有受虐待经历的样本中,两种微核糖核酸(miR-34 和 miR-449)的浓度比其他样本低 100 倍。
另外,研究人员亦用老鼠来做实验,他们先对老鼠施加压力,让成年前的雄性老鼠A不断换新笼子,并与新的老鼠住在一起,让老鼠A不断承受置身陌生的压力。结果发现,老鼠A精子中的微核糖核酸水平较低,之后研究人员把老鼠A与没受过压力的雌性老鼠交配,受孕后的胚胎也出现低水准的微核糖核酸。一段日子后,研究人员发现老鼠A的雌性后代也出现焦虑、不善于交际的特征,而换笼子所产生的压力至少会遗传三代。
研究人员正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若能确定以上的影响,未来或许能够藉提高精子中指定微核糖核酸的水平,治疗表观遗传效应,让受虐影响不再传给后代。
另外哈佛大学一项研究也发现类似结果,研究人员找来 34 名男子样本,其中 22 人在儿童时曾遭受虐待。研究人员先确定 12 个容易受到甲基化影响的 DNA 区域,发现曾在儿童时期遭受虐待的人,遗传密码中的化学标记与其他样本有差异。
甲基化是指把称为甲基(methyl)的结构添加到 DNA 链的过程,以作基因的微调开关。一些评论家把DNA 甲基化的标记描述为“分子疤痕”,而科学家则认为这过程会受生活经历、物质、环境等条件影响。
研究人员又指出,在受孕过程中很多来自父亲的遗传物质会被重新调整,除了变得更复杂性,亦有可能消除以前发生的变化,但这仍需要大量样本和研究,若能有更进一步的结果,在将来基因密码或许可成为刑事案件的调查工具。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是否等于如果受虐男性日后生下的小孩为女孩,受虐记忆传递就会中止,不会再通过基因传给第3代?如果母亲儿时曾受虐待,影响是否亦不会透过卵子传给小孩?现在关于基因传递记忆的研究只找到与精子相关的,至于卵子是否有相同情况,则有待研究人员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