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自组亲子学习 倡低成本体验 发起人:教育是家长的责任

撰文: 王淑君
出版:更新:

2岁上N班、3岁上幼稚园,每个小朋友的学习路径似乎都一式一样,朝着“品学兼优的模范生”模样长大。“在教育体制中,好学生只有一种,成功的定义只有一个。”妈妈Carrie身兼小岛学园董事,一直和陈荭校长并肩尝试在香港走出不一样的教育路。“我跟陈校长说,我想做一个低成本的共学平台,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但这条路不易行,我也哭了好几晚。”要带领孩子走出体制外,共学团一直在做的不只是让孩子边玩乐、边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家长观念上的转变、学习和参与,了解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老师。摄影:龚嘉盛

妈妈Carrie尝试带领有心的家长走出现行教育体制。

“每期都有家长问:‘我冇乜专长㖞,我可以教小朋友乜嘢呀?’。”育有一子的妈妈Carrie说,身为小岛学园的董事,也是小岛学园“小儿科”共学团的搞手,“其实活动并不是最重要,而活动中也会有些孩子不感兴趣,自顾自去玩耍,但我希望家长能明白教育不一定只是老师的工作”。

跟“小儿科”入农庄 体验“共学”

记者跟随Carrie和参加“小儿科第五期”的10组亲子,在一个平日的下午进入农庄进行活动。农庄的主人Aaron叔叔带家长和2至5岁的孩子们认识各种农场的植物、喂饲场内的山羊和家猪,即使小朋友喜欢路边的野花想要采摘,他也任由孩子玩乐去。“一般在公园里当然是不能采摘花朵,但我农庄的花下星期都会掉到地上去,给他们采摘也没什么问题。”Aaron叔叔豁达地说。

+5
小朋友拿着制成品游玩。

然后,其中一位家长准备了小手工,邀请其他妈妈和孩子一起利用厕纸筒和杂志纸,制作简单的灯笼迎中秋。茶点时间时,Aaron叔叔也和孩子们说故事和唱游。部分小朋友对活动没有兴趣,便到一旁去玩滑梯,偶尔也会为抢玩具而争执和哭闹。

看似不如学校般有秩序,小朋友也是按兴趣自己决定是否参与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看来十分混乱。“去办这个共学团,主要是启发家长。”Carrie解释说:“小朋友在一起会混乱,也不是每件事也有兴趣,而父母都要学习包容不同孩子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小朋友。另一方面,也能理解孩子和他人学习进度有别,不一定是老师的责任问题。”

+1

盼能低成本 踏出体制第一步

回想开办共学团的目的,Carrie说“体制是一只大笨象”,如果想摆脱原有的教与学方式,可谓牵一发动全身,“老师、家长、校长、政府,还有无数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处事规则,凭一己之力能做到的太微小”。她希望透过“共学”的方式,把教养的责任重新回归家长的身上。抛开专业的包袱,即使家长认为自己“没什么专长可以教到小朋友”,但从简单生活中与孩子互动,不需跟从育儿专家的意见,也能设计出合适自己孩子的学习游戏。

而她留意到,坊间也有不少家长渴望走出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外,不过自发的群组多数不了了之,机构筹组的每月收费动辄上千元,并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政府更没有任何资源支援,“在家共学”似乎只能是中产家庭的玩意。去年暑假,她把心中的想法告诉陈荭校长,他愿意支持她的想法,并说:“你搞吧,我信任你,你自由发挥吧!”

“小儿科”初起步时并不容易,她不了解家长的难处、规则和权责订得不够清晰、家长也是理念不一,因而接收了不少投诉。“共学团的家长参与度很高,不如幼稚园般家长和老师角色能清晰分割,沟通不足下,便大家都弄得不愉快。”她为此哭过几晚,中途又要面对寻找合适场地、家长因种种原因离开,又经历自身家庭的压力,让她不禁问自己是否要继续下去。

Carrie:这是一场温柔革命

“虽然家长不断人来人往,但见到不少家庭因为这个平台而有很大得着,对自己和孩子的教养态度也不同了,很是感动,就又继续做下去了。”Carrie说。

她形容“小儿科”这是一场温柔革命,让香港家长不用付高昂的费用,也能尝试走出体制外。现时参与“小儿科”的家长,只需要付出500元便能一起游玩3个月,享受绘本阅读、Messy Play、幼儿煮食、社区探索、种植、感官刺激活动、唱游等等的活动,而且达到9成出席和义务主持2次活动,更可以退回300元,实际上参与费用只需200元。

Aaron叔叔。

费用低廉,只因革命亦有同行者,就如农庄的主人Aaron叔叔。他育有两子,原职是中学教师,看到很多孩子在行为上出现问题、性格自我中心、爱发脾气等,寻根究底与家庭脱不了关系,“可能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少,不懂表达情绪”,到了中学,教师能够做的都只是“补救工作”。于是,他想可不可以从“源头”入手呢?他留意到,进入农庄的客人大多注重亲子关系,“当家长紧张小朋友的成长,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均会较为稳定,遇到困难也不轻易逃避,也会和家人商量”。

他的农庄现时免费每周开放一天,让“小儿科”的家长和孩子进去认识大自然、去玩,以及接触陌生的环境。“我在非繁忙的时间,辅助一些基层家庭拥有更多亲子时间,我也会向他们分享我的经验和心得。”

+3
参加过两期小儿科的罗太,指大女有上幼稚园,但每星期也会带女儿到小儿科,亲亲大自然,她自己也能学习到不少育儿知识。

面对障碍:缺乏场地、义工

Carrie指,现时“小儿科”缺乏市区的场地提供,希望有闲置空间让家长和孩子进行不同的活动,也希望有义工能协助“小儿科”的行政工作,甚或有经验指导家长主持活动。“期望多几个我,可以分开带18区(共学团)。”Carrie笑说,现时“小儿科”每周2次,一天上午在市区、一天下午在农庄,虽然未能像幼稚园般一周五天持续举办、找到恒常参与的家长亦不容易,举办的地点也未必能迁就所有家长,但她仍一步一脚印地走下去,盼把“革命”一点一滴地累积下去,为幼儿教育走出新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