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黄家正】回港执教鞭 吁家长让孩子“Freely love a thing”
相信大家对“KJ黄家正”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7岁开始学音乐,11岁时赢得《香港校际音乐节》大奖,往后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一位著名钢琴家。从国外回港这四、五年,他当上老师的角色,现有约10个学生,有小学生亦有成年人。作为钢琴老师,眼见现时无论小朋友学琴的生态还是家长的心态,都跟从前截然不同,他希望家长在社会环境逼于无奈下,尽力以子女的身心成长为依归,让他们在音乐中得到奖项以外的得著。摄影:欧嘉乐
KJ记得小时候有很多课余时间,看过儿童节目后,自己就会去弹琴,弹完又去公园玩。相比起以前,现时的小朋友因为学业而愈来愈少时间,做任何事都在赶时间,但学音乐正正就是需要时间的,“家长觉得补习补一堂就代表学咗,但学音乐唔系,音乐系每一日都上紧堂。你星期一上咗堂,星期二至日都要练习先会进步。”
想“freely love a thing” 却被逼赢在起跑线
除了时间,KJ认为学音乐也需要“自由”,所谓的“自由”是“freely love a thing”,“你觉得冇得拣,唔会学得开心,唔会学得free,而家好多人弹、好多人攞奖,但free的不多。”他指现时的确有很多小朋友都是被父母逼学音乐,“政治环境令我哋好少选择去改善生活,家长知道自己辛苦,唔想下一代辛苦,但亦都知道社会好残酷,咁佢地咪要逼住赢在起跑线。”要赢在起跑线就要以目标为主,音乐考试比赛就可以在履历表中显示小朋友的能力,帮助入读名校。虽然如此,但KJ不认为是哪一方的错,“一个家长走过嚟同我讲,想个仔5岁考5级,我唔觉得佢痴咗线,我知如果有得拣,佢都未必想咁。”
音乐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这样逼人的社会现实下,可以如何让孩子理想地学音乐呢?首先家长要看清子女的长线发展。即使KJ二十年人生都是围绕著音乐,他觉得“音乐不是生命的全部”,提醒家长不要因为学音乐而牺牲小朋友生命中的其他部分。他看到不少例子,父母想子女在古典音乐中得到极高成就,岂知原来小朋友不喜欢之余,还有其他方面充满天份发展,“咁点解佢细个时嘅资源同时间唔喺𠮶啲地方呢?可能会仲好。一定要视乎小朋友兴趣、天份去拣学唔学一样嘢,否则I just think it's a waste,waste of life”。
更甚的是,强逼子女学某种才能,可能会牺牲家庭关系。当子女的行为与父母期望的不符,父母继续强逼子女,即使小朋友最后达成期望,也可能会有一种恨:“I wish my parents didn't do this to me”。
在心灵享受与持续练习间取得平衡
另外,KJ认为学生需要在持续练习中找到心灵的享受,但他明白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一来小朋友坐不定,二来家长有时候会令子女过于目标为本。当学生的目的是要胜出比赛而去持续地练习,就不会视之为自我享受。他曾经遇到一位学生非常有天份,表现十分出色,但他的家长却说了一句:“你而家都唔使考试比赛,做乜要学琴?”
既然教育是一种长线投资,当家长为子女在音乐上投资,就不应令他的生命都未走到一小步就已经厌倦音乐,最终投资失利。“最重要系佢学嘅时候觉得开心,学完仲钟意音乐。”KJ说。
无人完美
KJ指在他27年的人生中,最大的得著就是学会:“冇一个人系flawless”。他有时也不确定自己可以带给学生什么,但主张“不应该将自己觉得学生应该要学的东西,放于他们身上”。作为长辈、老师,他只可凭经验顺著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辅助,“课业好忙,就唔需要咁辛苦去学;好有才华,咪逼佢多少少啰。”
明白自己不完美,就自然明白我们的父母、学生的父母都不会是完美;明白他们遇到什么挑战。孩子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可能想放弃、很讨厌;可能努力过、成功过;又可能很早成功过然后又陷入低谷。老师、家长不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最好,但仍然要在这路上给予指导,“You know you will suck, you know you don’t know how to do it, you know nobody can teach you be a father or mother but you still do.”所以KJ认为,当父母是非常勇敢的决定。
孩子应否学音乐?
想知道子女有没有学音乐的资质,KJ建议可以让孩子接触巴哈的音乐。如果没有,会立刻觉得很无聊;有的话,会觉得可以大开眼界,认为世界还有很多东西、感觉可以发掘。而这个不断发掘生命中新事物的境界,就是KJ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带给孩子的东西,令他们有能力去寻找音乐无限的可能性。
九月中,KJ将会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正正以巴哈的乐曲为主题。
日期: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时间:下午8时15分 ‑ 9时25分 (1小时 10分钟)地点:香港文化中心 大剧院 票价:$280 / $180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