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打唔知沟通好】打架有益?!│学前教育顾问Vienn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家中两位‘王子’经常因小事争执,继而大打出手!丈夫亦埋怨为何未有好好管教,令家中战云密布……”有幸与闺密共晋晚餐,她透露为此懊恼不已!大概很多家长都为小孩经常打架而懊恼,但有没有过如能提供适当的协助和引导,打架也能是训练社交的机会?【编按:作者为学前教育顾问程咏娴 Vienn】

(VCG图片)

笔者亦育有两儿,现已八岁及十二岁。他们也因各式各样理由爆发战争:争夺零食、玩具,又或因为无聊──你打我一拳,我便“回敬”踹你二脚方可罢休!比武擂台亦顺手拈来——家中、餐厅、公共交通工具……我们一家四口曾到宝岛自驾游,我与丈夫在前座一面驾车,一面观看窗外景色,他们却无声无息在后座“拳来脚往”,为的只是——争用电话拍照!

小朋友聚首一堂难免有互动,家长也乐见他们之间正面往来。可是人与人相处免不了会意见不合,成年人通常倾向理性解决,例如以语言协商或交涉等。小朋友呢?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特别是六岁以下的儿童──当意见不合时,他们往往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较少顾及他人感受;再者小朋友的词汇可能不足,因此亦会词不达意,又或因词汇运用不够纯熟而有口难言时,声调会逐渐提高,速度亦渐渐加快,因而也有机会“口窒窒”,情绪变得越来越高涨,最后更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大叫大嚷,冲向对方,大打出手!这就是笔者常常挂于嘴边的“理智线”断裂,小朋友打架也就是这样练成的!

跟大部分家长一样,笔者是一位传统的母亲——视打架为不光采,因此到最后还是要“出手”干涉。怎处理呢?就是要求他们兄弟二人面对面叙述事件──由哥哥先发言,然后笔者会立即询问弟弟是否同意哥哥所言,如不同意,就交由他讲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尝试得到哥哥的认同,如此类推……直至双方都满意对方的陈述为止。

(VCG图片)

这个方法主要训练他们如何陈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提升记忆力、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是训练儿子学会彼此尊重──要听清楚明白对方的陈述,经过思考后才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当然是要他们学会尊重结果──当事情水落石出时,自知理亏的一方要学习坦然承认事实并向对方道歉。

在成人的协助和引导下,上述做法的好处是让儿童学习客观陈述事情并表达感受,并积极聆听与沟通以澄清误解,还可以提升解决问题和抑制冲动的能力。说真的,兄弟姐妹间争执其实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家长如何让他们透过处理争执,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则,让打架变得“有益”!

启程儿童发展协会名誉学前教育顾问程咏娴。

程咏娴 Vienn客席讲师﹝幼儿教育﹞、名誉学前教育顾问、资深特殊幼儿导师及半职妈妈;因此希望以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所见所闻,再加上多年临床及育儿经验,与大家坦诚分享及交流!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