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实验室】家中实践蒙特梭利教学法│Mommy Amy
蒙特梭利教学法近年于香港兴起,不少幼稚园及教育机构都全面或部分采用于教学上,其木制教具更被视为教学特色。但今次想分享的是如何在家中实践蒙特梭利教育。【编按:作者为Mommy Amy】
我自怀有大囡后便开始研究蒙特梭利教学法,更于产前上了一系列家长工作坊去认识如何在家中实践。但经认识后发现蒙特梭利不仅只是一套教学方法,其理念更是一种精神,从此贯彻于我和先生的育儿态度中。在此整理出蒙特梭利的理念如何贯彻于家庭教育内:
1.尊重孩子
蒙特梭利是一套“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尊重儿童为一个独立个体,并以他们的学习需要而设计环境及内容。引伸于家中,父母会尊重孩子,仔细聆听及重视孩子的意见。其中一个例子是我们平时跟孩子说话时,只要情况许下,即使在街上亦会蹲下至他的高度。这样做除了可以透过眼神接触来交流,亦是放下身段让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下沟通。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当他感到受重视,说的话被同理,情绪亦会相对稳定,亦大大增加配合度。
2.给予孩子自由的选择权
无论大人或小孩,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都会自然特别专注,因此蒙特梭利主张让孩子自由挑选教具。但这一份自由并不是毫无节制,因她亦同时主张,自由是在有规范下的给予。所以无论是在教室或家中,“自由”是双方沟通设立规矩后对孩子的信任,孩子获得自由同时亦学懂尊重他人及自律。
3. 正面回应孩子的敏感期
学习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提出的其中一个重点。孩子在成长阶段中有著不同的学习敏感期,期间会激发出孩子内在对相应方面的强烈学习兴趣,而且一去不返,因此家长如能了解敏感期并作出相应回应及适时提供学习环境及支援,孩子的学习便能事半功倍。以下为各个学习敏感期的相应时间表,年龄只是参考,皆因每个小朋友的实际发展都有些少差异,不同敏感期亦会出现重叠的情况。
认识学习敏感期另一个重点是明白为何孩子会有一些特有的特质,例如孩子喜欢‘重复性’,因为他们透过重复操作来组织、整理及吸收知识,同时亦是家长观察孩子当期兴趣的指标之一。
又例如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喜欢保持其环境的一致性,每天上学的路线要一样、起床穿衣的顺序要一样、用餐时所坐的座位要一样等。如果家长明白到这是敏感期内的特质,明白到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靠这份一致性来建构他的生活秩序及获取安全感,我们在教养上的态度便能更处之泰然,不会因他们的某种执著而标签他们为不乖或故意与自己作对。
4.著重感官体验
蒙特梭利的教具著重操作,主力帮助孩子把复杂的东西变得具体化。这在早期数学教育中以点线面去认识数字及运算概念中可以看出。但即使家中没有教具,家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可以拿来自制成教具,重点是将书面的知识变成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增加感官的体验去探索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
5.成人是一个引导者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天生有自学能力,因此老师唯一所谓的教,是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示范教具的使用时,然后孩子便从观察及模仿中学习。蒙特梭利同时提倡混龄教学,因此孩子亦会在同学间互相模仿。因老师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因此同理引用于家中,家长要做的只是好好观察孩子,顺著他的学习兴趣走,并只需适时给予引导及支援。
6. 孩子天生拥有自我修正能力
如前面所提到,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天生除能自学,更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因此其教具的另一特色便是孩子在反复的操作中能够从错误尝试中自我修改并找出正解。引伸在家中,例如当孩子读错某样物件名称或做错某件事的步骤时,家长其实无需刻意指出,只需重复正确读法或步骤,孩子便会在经验中自行修正。这方法亦能增进他们的解难能力并同时减低孩子学习中的挫败感。
7.学习放手让孩子独立
我们都看过,孩子会突然进入一个什么都想自己来的阶段。但有时家中的环境却未必能配合他想自理的需要,例如家中的水龙头太高或没有适合孩子的桌椅。蒙特梭利主张要正面回应孩子的需要,并尽量给予贴近真实环境的摆设,好让孩子可以充分发展其自理能力,并从成功照顾自己中获得满足及增加自信。因此家长可以适时改变家中摆设,尽量给予孩子机会及空间去满足其长大的欲望,即使要尝试千百次,亦让他自行穿衣进食,他们从不尽的尝试中得到满足,亦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自信。
综合以上七点,蒙特梭利教育时刻提醒我要多尊重孩子,多静心观察孩子,进而顺应孩子的兴趣去提供适合的环境去进行学习。而学习是能够发生在任何时地,任何对象身上。
如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由亲子天下出版的中文书:《在家也能蒙特梭利》 作者:提姆‧沙丁/译者:许妍飞。这除了是本良好的入门书籍,亦提供很多在婴儿时期便能在家中实践蒙特梭利教育的好建议。
自小志愿成为一名母亲,现育有两名小天使;3岁的囡囡Valerie及1岁的囝囝Wyatt;每日乐于照顾小孩并尽量不受外界影响下,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 本著‘爱分享’的个性,希望与各位爸爸妈妈分享有关亲子的大小事。
延伸阅读:【另类教育】香港首间华德福小学:学术与身心兼备的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