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从小爱上阅读 年轻作家木可:阅读让我爱思考和探索
STEAM、乐器、芭蕾、运动……现代小孩的生活多姿多彩,经常进出不同的兴趣班,但家长有没有预留一点空间和时间培养小孩的阅读习惯呢?除了有助提升语文成绩,爸妈又有没有想过,它能成为成长路上的好同伴?80后的木可(笔名)自小学时爱上阅读,除了让他知识范畴更广泛,更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的性格。更引导他成为今年由新鸿基地产新阅会举办的“年轻作家创作比赛”的优胜者之一,并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作品《正确的错误》。
儿时常流连图书馆 广泛吸收各种知识资深编辑及作家陈惜姿曾说人与书之间有一种“书缘”—“书本像恋人,要看缘分,有些书天天搁在床头,你就是不去碰,有些一到手便再也离不开。”木可的妈妈为培养他和哥哥的阅读兴趣,不时把他们带到公共图书馆,放下二人在书架间流连数小时。五年级时因为沉迷电脑游戏,导致成绩变差,未被选中成为梦想中的风纪,而被委任为图书馆管理员,每天当值,从此一头栽进书海,除了工具书外,所有中文书都几乎看过。
二十多年前绘本尚未流行,他说当时爱看何紫的儿童小说集,40多个短篇故事看得滚瓜烂熟,到四年级便开始看翻译小说,又或漫画版历史、地理百科全书:“当时看了一系列的世界历史漫画全集,对欧洲中世纪时代、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历史背景稍有认识,后来中学读西史科,发觉很多内容都一早便看过。”
多啦A梦不只是消闲漫画?又例如日本漫画多啦A梦,虽然它是儿童漫画,实质内裹有很多生活小知识或科学理论,非常自然地渗透在故事中。“近年很多电影都以宇宙航行作题材,当中谈及的平行时空、飞行模式,原来多啦A梦都有谈及,用很简单的方式把复杂的科学理论解释给小孩。”大量阅读除了令木可比同龄人早一步掌握应懂的知识,更让他变得爱思考、爱探索。
“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宇宙有边界吗?当时没有Google,凡有不懂的不能上网搜寻答案,也不能到讨论区查询,只能问老师或用其他方法。”因为对生活充满好奇,而习惯在书海中为自己解惑。继而亦爱用文字书写心情,木可却笑说当时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其实没什么好烦恼,长大后回看原来没什么大不了。”
记者以为木可的中文科成绩一定也不俗,现实却出乎意料。“我中文科成绩不算出色,只是喜欢阅读和写作,会考和A-Level亦没有选读文学,中国语文科的作文卷也只取得 E 和 F。我从来没有把写作当成维生工具,只视作一个兴趣。”升上大学主修地理后,在同学的邀请下报读了胡燕青和陈宝珍老师的创作课,正式学习写新诗和小说,他形容这是最接近文学的日子。“当时为了交功课而写了三篇作品,踏出社会后因工作忙碌,缺乏空间和心情而鲜有提笔,而Xanga关闭后,写作更是停顿了。”
我有视力,可以看见世界,如缺乏了创作,世界便没有色彩。
2014年,因为出席胡燕青老师的师生饭聚,木可战战兢兢地把毕业后的创作,也是惟一一篇的五千字小说带上,及后偶然看到朋友在网络分享新阅会和三联的年轻作家计划,便心血来潮把五千字小说稍作修改后参加,这突如的兴起让他意外地当上作家,出版第一本作品。
写作让生活更立体记者并不质疑木可对创作的热爱,但作品量如此稀少的情况下,创作对他的意义是甚么呢?“因为自觉文笔不好,尚未能写出满意的程度,亦不知可与谁分享。虽然我没有写出来,但创作的心情一直在内心发酵。这样比喻吧,我有视力,可以看见世界,如缺乏了创作,世界便没有色彩。”
《正确的错误》收录〈皱着眉地笑〉、〈上升地坠落〉、〈决定要忘记〉等7篇短篇小说,木可以两项互相矛盾的状态为标题,意在探讨何谓对错好坏:“人们常做着一些自以为正确,但实际为错误的事情,就如小学时我因未能当上风纪而失落,却引导我20年后有机会成为作家,哪做不到风纪到底是好还是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