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天地|设计“未来教室” 葵盛信义“超学科”突破想像界限
想像过2043年的学校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吗?会是一所充满人工智能设备的学校吗?
为了激发“未来的主人翁”的创意,思考未来的世界,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在2023年2月6日(星期一)至2月9日(星期四)一连四天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超学科专题研习日”,让学生放下日常“中英数常”的框架,全情投入与学校准备的四天学习活动中。徐起鹂校长于本年度提出“培育创科人才 STEAM共创未来”的口号,特此安排课程发展主任 — 尚进主任策划了全校一至六年级的“超学科专题研习周”,让学生能够实践“动脑想 动手做”的理念。是次活动亦配合教育局最新发布的《小学教育课程指引(试行版)》中的“三大方向”、“七大重点”。在三大方向层面上,学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情境,创造空间为学生安排“跳出课室”的活动;而七大重点层面︰STEAM教育、跨课程学习和阅读、全方位学习、善用学时、照顾学生多样性、评估素养及价值观教育均能兼顾,各级学生均能透过研习发展自己的共通能力,成为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内容由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提供)
以真实世界问题为主导 以“超学科”概念筹办全校性活动
超学科学习(Transdisciplinary)是一种有趣、高参与的学习方法,特点是不受学科为限,在学习当中不再以“中英数常”等学科领域的名字所规限,以现实世界为课程基础来拟定探索的主题。学生透过学习主题主导学习,进行探讨、思考及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当中学生已应用了各种已有知识,更能够发挥学生的共通能力。
以超学科学习概念为根本,葵盛信义学校在各级均有不同主题的学习活动,包括一年级“至FIT小先锋”、二年级“快乐的家”、三年级“中华饮食文化知多D — 点心”、四年级“香港今昔 —建筑”和六年级“低碳生活I LIKE IT”,而最别出心裁的则是五年级的全新主题《2043葵信未来教室》,在四天的学习旅程中,学生需要成为20年后的“葵信教师”,为未来学校创作“智慧物品”。
鉴古知今 从天台学校走到未来教室
《2043葵信未来教室》的概念贯穿过去至未来,学生由50年代的天台学校为学习的起点,了解香港学校的发展历程,有见及此,课程小组特意建立了“网上学习平台”让学生善用学时,在课堂学习之余也能在非上课时间阅读有关昔日香港学校的阅读材料。学生透过阅读及比较,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现代学校的发明产品。
参观创科体验馆 学习人工智能
《2043葵信未来教室》为了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学校老师安排学生“跳出课室”,参观位于科学园的“创科体验馆”。创科体验馆于2021年5月启用,是为展示香港科技园领先世界的创科成果,以及彰显创科生态圈蓬勃发展的体验馆。当中展示出不少让学生震惊的创新科技产品,如“多功能眼镜”、“汗水感应贴”等。随学生参观的陈敬㼆主任表示︰“学生日常多在课室之中上课,课程围绕着中、英、数、常等科目,较少机会跳出课室,认识自己的社区,也较难接触最新的科技资讯,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为学生‘开眼界’,而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也经常惊讶得呼声连连呢!”5B班余炜霆同学也表示︰“AR眼镜和生物科技的发展很有趣,令我很惊讶呢!”
是次外出活动葵盛信义学校亦与10Botics合作,完成参观创科体验馆后,学生再前往创科教育公司10Botics参与人工智能及无人车讲座,内容包括初探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亦认识了无人车的技术原理。除此以外,10Botics也为学校安排了到校无人车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无人车如何达致“无人驾驶”,学生都乐在其中呢!
没有框架 没有既定答案 过程为本 让学生激发创意
统筹活动的尚主任认为︰“在超学科专题研习当中,我们不希望为学生设定任何框架,他们的设计也没有既定答案,即使他们的创作并不完美、充满瑕疵也不打紧,重要的是他们享受参观、研习和创作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他们‘拥有’学习。”
超学科专题研习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相比起创作出精雕细琢的创科产品,它更像是一次解难和想像力的练习,学生在“没有正确答案”的前提下,为未来的教室想出一个“我喜欢”的有趣结果。学生在过程中互相讨论、研究,当中有分歧、有难题,但透过协商、理解及发展,让超学科专题研习的价值得以实践。就如当中5B班陈东成同学表示︰“本来我们一组并不打算创作‘智能磁浮桌’,但透过互相讨论可行性,大家一致认同‘智能磁浮桌’最符合大家的理念,最后我们也很满意自己的作品。”
以STEAM突破想像界限 培养学生创科潜能
随着学生完成参观及创作自己的未来教室“智慧物品”,学校也安排了优秀组别“智慧物品展览”的机会,并安排各班进行班房互访和汇报,最后就像大型公司的产品发布会一样,在校长及全级学生面前进行汇报,分享成果,在完成汇报后写一封信向校长推销该产品呢!
在《2043葵信未来教室》的学习旅程中,透过参观活动及创作活动,培养了成为“未来教师”的学生各种STEAM的潜能(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及数学的元素)。此外,学生在创作中要搜集资料、运用网上平台,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更在小组的学习中培养其共通能力,使之激发创造力、协作能力、团队合作和解难能力,让学生得到满满的学习成果。5B班的陈东成同学有感而发︰“即使在这四天中我们没有上平常的课,但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特别的知识,例如人工智能的创新科技,比起透过iPad认识实在学得更多了!”
二十年后的未来学校如何创造?或许没有人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创造的方法,透过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的“超学科土壤”,已经在小孩的脑海里萌芽。期待在二十年以后,“未来教室”能够从我们未来的主人翁手中结出美丽的果子。
(内容由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提供)
若学校有意于校园天地刊登文章,欢迎联络香港01代表黄先生:
电邮:education@hk01.com (标题注明 ‘校园天地投稿’)
WhatsApp或电话联络:3582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