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调查|66%受访学生每次阅读少于半小时 四成不会阅读整本书
香港教育城今日(8日)公布学生阅读习惯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受访学生阅读呈碎片化,66%每次阅读时间少于30分钟;师生对阅读习惯想法有巨大落差,教师认为碎片化阅读有负面影响。
教育城为了解学生阅读新现象,于今年5月至6月期间向中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7,423位学生及156位老师的有效问卷。
双刃剑的碎片化阅读
调查发现,29%受访学生每次阅读少于15分钟、37%于16至30分钟内,即整体66%每次阅读时间少于30分钟。七成学生倾向在短时段下阅读,如上学或放学途中、小息、早会及阅读课/周。
大部份教师同意碎片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包括阅读连贯性下降、缺乏耐性、;七成老师则希望学生可以阅读16至30分钟。
师生对阅读完整性看法有巨大差异
九成教师认为学生阅读完整作品很重要,远高于学生(17%)认为阅读完整作品的重要性;四成学生不会阅读整本书。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图书馆主任凌秀慧老师则很欣慰学生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把握时间阅读是好事”。若能集中阅读20分钟,效果是显著的。她表示,提高阅读效能的前提是对作品具一定的知识储备及背景认识,而碎片阅读正能帮助了解背景。
凌老师猜测两者差异,是因为参与调查的学生阅读书籍种类多,其中包括理科及商科,学生只需阅读有用部分,而参与调查的多为中英文老师,文学作品才需完整地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
教育城行政总监:碎片化对阅读能力不一定负面
85%学生表示阅读涵盖范围集中。教育城行政总监魏远强猜测主要原因是大数据下的信息茧房,各平台会推送重复内容给用户,他指此问题难解决。
基于调查结果,教城建议:学校宜参考学生阅读模式调节阅读安排;营造阅读氛围,不宜硬性要求;多元化阅读模式,寻求不同平台机构向学生提供阅读方式以提高阅读动机。
魏远强认为碎片化对阅读能力不一定有负面影响,关键是在于阅读的动机、环境以及内容。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从家长或朋辈方面入手,及创作丰富且吸引的作品内容。
香港出版会会长李家驹表示,手机的普及令碎片化阅读无可避免。他指阅读应该是兴趣,而非学习,否则“学生一定不会将阅读变味兴趣”。他认为社会应该着重提升阅读兴趣,以创新的阅读方式推广,如电影,多媒体或展览等。
香港大学图书馆执行馆长胡美华表示,大学校园图书馆开始引入特色阅读活动,如展览、网上电子新书阅读,具互动的读书会等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能;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比赛、陪同阅读等互动式活动是好的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