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ng为什么有两个oo?官方拟为中国龙“正名”有迹可循
龙年到来之际,龙的英文翻译应该是“dragon”还是“loong”,这几天引起内地网民热议,这个话题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事缘北京官方今年开始在农历新年活动和报道的翻译中使用loong。开年不久,面向英语受众的官方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报道义乌国际贸易城推出龙元素的春节物品时,把龙年译为“Year of the Loong”,后来也在其他报道中将“龙舞”译为“Loong Dance”。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英文名也译为“Loong Chenchen”。
上海文联的一篇文章指出,loong与long读音相近,中间两个“o”就像龙的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兼有中国汉字象形和表义的特点,“加长”的long也能较好地在外形上描述龙或龙舟的长条状外形。
至于龙为什么早前会被翻译为dragon,《新华社》引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分析,早在马可保罗的东方游记里就有dragon这个词,他可能从外形上观察认为,中国建筑上的龙跟西方的dragon有一定相似之处。
后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出《华英字典》,也将龙译为dragon。彭萍说,这本字典影响非常深远,这个译法就在西方大部分人中间流传并延续至今。因此,打从十三世纪开始,外国人就已经把元朝宫殿里的龙译为dragon。
不过,loong的使用也由来已久。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士曼在其所著的《中国言法》一书中虽然翻译时依然使用dragon一词,但把龙注音为loong。由此也可看出,loong并非中国人最近才提出来的称法,而外国人音译别国特有事物的名称也不是新鲜事。
中国龙形象正面 西方龙多为魔怪
那么西方的龙和中国的龙有何不同?卢森堡大学学者卢卡.努尔米奥(Luca Nurmio)告诉《新华社》,中国龙的形象更友好和善,而西方的龙多是魔怪的形象,两者显然不同。他因此认为可以将龙翻译为loong,因为西方的dragon一词不能真实反映中国文化的“龙”的含义。
英国知名汉学家吴芳思(Frances Wood)也指出,在中国,龙是尊贵的象征,形象非常正面,但西方龙的形象则不一样。她认为,按照目前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考虑翻译为Chinese dragon(中国龙)。《牛津英语词典》早前也收录Chinese dragon为标准词目,在注释中也加入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含义。
大陆媒体也普遍点出,西方的龙一般喷火、长著巨翅、烈性如火,形象一般为负面;中国龙通常则由马头、鹰爪、鱼鳞、鹿角、蛇身组成,并且没有翅膀,代表好运吉祥。两者大相径庭,所以将龙译为loong更贴近中国龙的原意,dragon则不准确,何况loong的翻译有例可循。
中国学界对译龙法已讨论数十年
实际上,对于怎么翻译龙,内地学者已经讨论了数十年。根据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佶20多年前进行的研究,翻译家吕炳洪教授是中国最早指出龙不宜译为dragon的学者。
吕炳洪在1987年撰文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皇帝,象征高贵;民间有龙船、龙灯,“龙凤呈祥”,龙象征吉祥。中国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传说和比喻,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例如:“他在县里是条龙,到了省里成了条虫”。“龙”在这里比喻威风权威,但在英语中,龙(dragon)则表示凶暴(violent, combative, formidable, baneful)。如果说“his wife is a dragon”,这个隐喻就有很不客气的贬义了。
后来,中国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教授、英语专家葛传椝等人先后提出龙和dragon不宜互译。
内地民众开始普遍聚焦龙的翻译问题,则是到了2005年11月揭晓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时候,当时呼声最高的龙意外落选。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解释是:龙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理解,西方人眼中的龙和中国人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托不相吻合,容易产生误解,不宜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
可以说,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物,而奥运会是全球瞩目的世界体育盛会,也是宣传中国文化的最好机会,龙当年落选奥运会吉祥物,顿时促使人们意识到译龙问题非同小可。
此后,有关龙的翻译问题此起彼伏。到了2015年中国两会(全国人大与政协年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议进一步明确龙的英文翻译,并呼吁译龙为loong。
龙渐渐被音译
这些年来,中国许多企业和机构开始这么做。例如,中国首块电脑CPU芯片“龙芯”的英文名称为Loongson;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的英文名是Zhejiang Loong Airlines;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其他单位摄制的电影《龙之战》的英文片名是“The War of Loong”。
在龙渐渐被音译之际,内地一些机构也将部分文化负载词改为音译。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为促进中国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同意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而非以往常见的“chinese chess”。另一例子是粽子,其英文翻译在2020年确定为“zongzi”,而非此前惯用的“rice dumpling”。
《扬子晚报》引述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程水英介绍,英文翻译时,对于汉语中的一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专有名词,音译是一种比较巧妙的翻译方式,可以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资讯。除了粽子,其他例子包括功夫(kungfu)、豆腐(tofu)等。
程水英说,如今将龙译为loong,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2月8日发文说,随著中国走向世界、拥抱世界,“loong”形象的重塑过程还将继续,“这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挑战的观念调整的过程”。
胡锡进写道,包括西方在内的整个世界现在都有了了解“loong”的中国的需求,即使有些人仍将中国的崛起视为“dragon”的威胁。但无论他们喜欢与否,他们也必须进入并适应与中国共存的全球化新局。“最终,他们将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loong’不是‘dragon’。”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则认为,dragon改为loong反映中国渴望掌握话语权,但却是“自嗨”(自娱自乐)居多。他接受BBC中文网访问时解释,有关做法违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相信loong很难成为世界主流用法。“语言是有生命力的,会随著时代发展,如果所有字都要追溯到原文,这不是现代化的思维。”
无论如何,西方学界时至今日对译龙问题的探讨日益增多,说明中国文化的传播已经越来越广泛。
有朝一日,如果中国龙的英文确定译为loong,而非dragon,那么到了那个时候,西方的dragon又该如何翻译成中文呢?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