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地独飞到乘组天宫会师 中国载人航天31载:每年2次发射成常态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1992年9月21日,中国正式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代号为“921”工程。10月26日上午11时32分,随著内地官方宣布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走过31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2次成功将20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本文将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12次发射。从绕地飞行隔日返回,到拥有自己的空间站进行长时间航天科研实验,未来中国计划每年2次发射载人飞船,同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将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这是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进入太空,其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是亚洲国家第5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经过21小时22分,绕地球十四圈飞行后,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成功降落于四子王旗著陆场。这标志著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太能力的国家。

+2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到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从无人到载人,中国航天科技走过了11年的历程。

2年后,时隔728天,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2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在4天19小时的太空旅行后,成功返回地球。

3年后,时隔1079天,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太空飞行2天20小时。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太空服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

1360天后,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于酒泉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再次出征,与2名新人航天员刘旺、刘洋在太空执行任务长达12天15小时。这次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飞上太空。同时,3名航天员手动完成了“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太空站,进驻进行空间实验。

+1

一年后,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坐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前往中国天空站,驻留14天14小时。本次是第二次搭载女太空人(王亚平),第二次手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进驻进行空间实验,并首次进行太空授课。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时隔3年零4个月,于2016年10月17日,进入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站驻留32天6小时。

+1

随著中国天空站完成首个舱段组装建造,首次货运补给任务等工作完成,4年零9个月后,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宇航员进行了太空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共驻留长达三个月(92天4小时),期间进行两次舱外活动。

+2

此次发射后,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射频率及航天员在太空驻留的时间开始大跨步增长,每年发射频率维持在1年2次,每次间隔约半年的频率,每次航天员驻留在太空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且每次都会有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

4个月后,2021年10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前往中国太空站,进行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驻留长达六个月(182天9小时),实现首次长期驻留,并完成中国首次女太空人的出舱活动。

+6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一个多月后,2022年6月5日,由陈冬、刘洋、蔡旭哲组成的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中国太空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与神十三乘组完成首次空间交接,驻留时间与神十三乘组相同为182天9个小时。

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出舱活动:

5个月后,2022年11月29日, 由费俊龙、邓清明、张陆组成的神舟十五号乘组在神十四还未返回地球的情况下,2组航天员首次在太空完成“会师”,驻留六个月(186天7小时),标志著空间站远征队常态化。当日会师后,6名航天员激动喊出:“中国太空站永远值得期待!”

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在太空会师:

+2

半年后,2023年5月30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的神舟十六号在太空与神十五乘组完成第二次太空“会师”,这也是首次有中国航天荷载专家和工程师前往太空。

+3

10月26日,随著神州十七号的发射成功,神舟十六号计划与神十七完成交接后,于10月31日返回地球。神舟十七号乘组由重返天宫的汤洪波,及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他们计划将在太空站驻留约180天。

+3

2024年的载人飞船亦在计划中,预计发射神舟十八号与十九号。《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中提到,自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每年将发射2艘载人飞船、1到2艘货运飞船。

从1人绕地飞行隔日返回,到多人长时间在太空进行仓内仓外活动,31载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从航天大国,成为有实力邀请世界各国共同合作的航天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