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杨开煌:惠台难以促统 融合发展需要长期磨合︱专家有话说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编按】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强调从“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本文作者杨开煌,系台湾铭传大学永续发展中心主任、两岸研究中心主任,他审视了习近平宣示两岸“融合发展”以来各省市的做法,反思过去短期、过度的惠台政策反而可能阻碍融合发展,应从立体的视角,将两岸关系从“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推进到“命运共同体”。

以惠、通、情促融之说

习近平于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到福建考察时,表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此后以“惠、通、情”促“融”的说法在大陆各地的对台工作,对台工作报告以及学者的论述、文章都以此为方向,提出论点、作为与建议。

本文作者杨开煌认为,片面短期的对台施惠,反而可能阻碍真正的两岸融合发展。(张钧凯摄)

平视:以惠、通、情促融

从个人所阅读的相关文本,几乎都是从“平面”的角度来解析如何对台施惠。所谓“平面”是指将“通”、“惠”、“情” 视为实现两岸的“融合发展”的一种方法,同时推出惠台政策、便利往来和文化交流三者。福建省在习2019年做了指示之后,就汇集全省和各地方的对台政策措施综合整理后,于2021年初向社会公布首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措施225条,从媒体报道其内容来看,首先在上述福建省惠台清单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教、便利化等四个领域。其中经济领域项目共有133项,重点体现在权益保障、行业准入、医疗卫生、农业合作、文创旅游、用地需求、金融服务、财税服务、通关服务等方面。另外还包含三项同等待遇中的特殊政策,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台农台企享受财政贷款贴息支持;台资高端医疗器械在闽注册、生产许可采取“一事一议、个案处理”办法;大陆首创“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提供授信担保支援。

在社会领域共有66项,重点在衣食住行、就业创业、医保社保、人才待遇、司法服务、参政议政、基层治理等方面;在文教领域有17项,重点涵盖了子女就读、招录招考、奖助学金、课题申报、体育活动、文教交流等方面;便利化领域有九项,涉及金融便利、出行便利、就医便利、办证便利、医保核销便利等。

再看广州市于今(2023)年提出经过优化后形成的惠台措施,内容也多雷同。“惠台暖企”,而且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分别体现在注重落实推进同等待遇,分享大湾区建设红利,提供更好台青创新创业环境以及,聚焦港澳、联动更顺,突出优化服务保障,让在穗台胞台企获得感更多、归属感更强。

2023年9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新社)

至于上海市,早在2018年6月1日就提出《关于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办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上海发展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上海投资、就业、创业、就学、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促进沪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虽没有推出新措施,但原本的措施已经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二是解决台胞台企关心的问题;三是促进台资企业参与加快推进上海品牌建设;四是创新服务手段;五是狠抓责任落实。

从以上三个沿海台商聚集地的政府推出的惠台政策,除了上海提出“参与上海品牌建设”外,其余的政策都和大陆长期的惠台政策的基本精神完全雷同。但从政策逻辑来看,过度的、长期的惠台政策,可能与融合发展的政策要求结果相反。

第一“融合发展”之所以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匡补台湾当局片面强调“和平”,忽略“统一”;所以“融合发展”是进一步确立两岸交流发展的具体目标,要台湾与大陆一起发展,关键是尚未去过大陆的台湾人;因此,过度的“惠台”政策极易被反共、反中的台湾政府描述为“统战”伎俩或穷台阴谋,借以吓阻台湾人登陆,纵使登陆了也只沾“惠台”的好处,拒绝“融合”的可能。

第二“融合”的本质要求是“合为一体”,如所述那么长期的、过度的惠台政策,有无可能让已在陆的台胞走上“融合发展”之路呢?这可能要从人性上推测,显然过度的惠台政策反而阻止在陆台商、台胞“融合”的可能,因为他们能担心一旦“融合”,则“优惠”尽失,是以永远的“台胞”身分反而有利自己在大陆发展,所以针对大陆台胞,“融合”的关键不完全在有形的施惠,必须探求其他要素。

第三“融合”的本质要求是“消除差别”,然而长期的、过度的惠台政策,可能进一步强化彼此的差别,结果一方面可能出现原居民的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优惠办法”、“服务保障”愈多就愈和“同等待遇”出现政策逻辑矛盾。

2023年9月7日,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的猴研岛,这里距离台湾仅68海里,雕塑建筑物标明了68海里。(VCG)

“融合发展”与惠台政策出现理论上的内在矛盾,主因之一应在对台政策思考的惯性使然,大家习惯以平视方法思考如何以“惠、通、情”的方法促进“融合”。结果就很容易以“施惠”、“通利”、“用情”加码“惠台”,完成“供给面”的责任,这样的政策应该说政治正确,自然无法强求效果,然而政策产出的评量,重点并不只在政治正确一项指标,政策的效果反而应该是更具体的评量指标。如今年中华台湾同胞联谊会鉴于新冠疫情趋缓,恢复举办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其实相关台商协会也办理类似活动,台商甚至可以给付若干费用,因此,台青有兴趣者不少,但不少父母以两岸关系紧张为由,希望老师不录取其子弟,令人匪夷所思。这说明了简单的“施惠”,尤其对于身在台湾的无从得惠者,难消成见,难纠偏见。

以目前到可预见的未来,如果两岸关系没有出现重大改变,绝大多数台湾人对大陆的此种成见与偏见是不可能因为大陆的施惠而有任何变化,因此,以“惠、通、情”促进“融合”的思考,应作出新的尝试,特别对现阶段无法得“惠”的台湾人,应有不同的融合的思考。

立体视角:以惠、通、情促融

首先是“惠”,毫无疑问促进两岸交流,吸引台商登陆投资,提供“优惠”,无疑是完全必要的,但“优惠”不能锁定身分,而是锁定一定时间,否则企业就不具竞争力,由此观之,“惠”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

其次是“通”,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在“惠”的阶段是一方帮助一方发展,一方提供机会,一方协助发展,双方有利,也各得其利;到“通”的阶段,应该是进入一起发展的阶段,大陆经过前30年发展重工业,再到持续40余年的改革开放时代,不懈地奋斗,以至如今大陆的国家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所以如果之前需要“惠台”是促使台湾协助大陆经济的政策,那么在进入的“通”的阶段,如今就应该是大陆引导台湾,一起走向世界,共同谋求更大的发展。大陆施“惠”属第一阶段“融合”努力的范畴,到第二阶段的“通”,应该是就现有大陆的台商企业加以整合,有条件的,可以辅导的,只要政治上没有疑虑,就应该拟订新政策,新措施,一起通往全球,“融合”成利害与共的“发展共同体”。

2023年8月14日,福州,台湾打开联合文创团队派驻大陆的负责人邓海(右一)在嵩口古镇“打开嵩口”文创概念店接受媒体采访。经过闽台乡建团队的修复改造、活化利用,这个昔日破败的古镇“复活”,正焕发新的魅力。(中新社)

其三是“情”,两岸之间的“情”是同胞之情。两岸同胞之间的无“情”,根本原因不是文化问题,而是以往长年的政治斗争,加上台湾人在西方舆论洗脑下,对制度差异的曲解造成。是以双方的文化交流的重点不能只在文化“表演式”的交流,而应该阐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相对性,包容性可以衍生出尊重,相对性可以破解极端的对错,从而重建政治信任和制度谅解。在此目的下,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大学交流和自媒体的交流。

大学交流的重点在以合作促融合,又鉴于台独政权疯狂地阻挠两岸大学的合作,因此选择台湾的私立大学为主要对象;选择中、美间可以合作的领域为课题,如气候变迁、可持续发展等,才能压制、震慑媚日舔美的台独政权,不敢恶意阻扰,创造两岸大学合作的可能。

自媒体的交流在于可产生“多元性”和“民间性”的讯息交流效果,以往两岸的敌对、仇视,以至蔑视鄙视对方,很大的原因在于只有“大众媒体”是全民讯息的唯一渠道,此一渠道无可避免地带有“菁英性”与“资本性”;而今拜讯息科技革命之赐,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里,从此人们的讯息来源是多元化,固然其中有真伪难辨的困扰,然而,一个讯息的多元化视角打破单元的洗脑,促发受播者对“事、物”多元性思考;同时自媒体也不必屈从菁英的视野,于是更多民间性、群众性视野的讯息,必将更全面的展现多元的社会与世界,扩大人们对全世界的关怀,而自媒体互联网传播特性完全可突破西方和台独“反中”话语权的片面化、妖魔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谎言。

透过相对理性的两岸大学的综合性合作,以及两岸自媒体的交流,以便逐步朝着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新方向融合发展。

总之,我们以为从“惠、通、情”促进两岸的融合发展,不宜只从平面的视角思考作为和策略,而必须也从立体的视角,琢磨新的可能,思考如何逐步推动融合发展,以使两岸关系从“利益共同体”而“发展共同体”进而提升为“命运共同体”。

2023年5月18日,以“深化两岸融合、建设第一家园”为主题的第25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启幕。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是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图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设定的台湾青年创业展区。(中新社)

开放式的融合

两岸的融合发展应不同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和平发展”要求相对简单、明确,只要两岸之间不会兵戎相见,就是和平,至于“发展”在台湾则由于政治权力更迭,出现了各自发展,甚至是敌对式发展的现象。因此,习近平提出“融合发展”的方针。“融合发展”不应该只是一方带着另一方发展,或一方被另一方吸纳容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而是经由两岸的融合发展,得出新的发展。

其实“融合发展”是指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元素之间实现有机结合,以创新的方法促进整体的发展。这种融合可以发生在各个层面,包括技术、产业、学术、文化等领域。

在技术领域,融合发展体现为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结合和交叉应用。如透过5G行动通讯技术、感知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生成学习等技术。

在产业领域,融合发展体现为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和整合。如新兴科技企业与传统行业的合作,如材料科技与纺织业的合作,如石墨烯的应用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又如光学和农业合作,促成以光为农地除虫、除草,以便不用化肥,保护土地的新农业的发展。这种融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并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和升级。

2023年7月10日,福州,福建省闽侯县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授牌仪式暨企业入园签约仪式在福建省闽侯县富日衡产业园内举行,4家台资企业与福州富日衡之宝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入驻意向协议。图为基地揭牌仪式。(中新社)

在学术领域,融合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跨界研究和合作。如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医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推动了医疗设备和治疗方法的创新。

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恰恰不是追求同质文化之间,相互取暖,反而应该“求异存同”,透过差异寻找创新的可能,总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碰撞,反而是融合的契机,如欧洲的宗教革命,启蒙遇动,其中十分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西传。当代的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机遇,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以“融合”可以激发创造力、丰富多元文化,并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所以真正的“融合发展”,其实就是一种迈向“守正创新”的实践行动,而在变局的世纪里,创新才能发展,能发展才是生存之道,“融合发展”是“互利互惠”的政策措施,不是片面施惠的短期行为。因为需要人才参与、资金投入与时间投入,显然,不同典范的人才间的理想对话不容易,需要适当的人、场合、时间,理性对话,耐心磨合,碰撞出新的火花,然后是试验、探索等等,都需要相对政策资金的投入,锲而不舍地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时间的积累,才有可能获得未来。

结语

本文以为应将促进两岸的融合发展的“惠、通、情”政策,从两岸关系“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三个层次理解,耐心地推动,现阶段的两岸关系必须引导菁英分子和民间大众一起发力,先让大陆因为推动“融合发展”的政策,大陆地方和台商发展双双得利,大陆地方和台商双双得以创新发展。从而透过自媒体的新渠道,引导台湾人民解放自己被西方帝国主义禁锢的心态,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反之,大陆也更知道台湾人民要求自主的心态。总之“融合发展”是长期互动,长期磨合的“心灵契合”的过程,在此政策要求下,和平统一与武力反独,武力拒外是必须辩证地相互结合,才有实现的可能。

本文原载台湾《海峡评论》393期(2023年9月号),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