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早日缓解困于“四座大山”的中下阶层的压力
近日,吉林省白山市北山公园内一男一女上吊身亡,其中女性死者71岁,男性死者45岁。有网民在网上留言表示,两名死者疑似是母子关系,其中母亲身患癌症,儿子中年失业,走投无路之下,两人选择自杀。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警方证实,但引来网上不少人的同情。无论该起自杀悲剧事件是什么因素所致,可以确定的是,内地社会的社保体系亟待改进,提升困难人群的保障水平刻不容缓。
两名死者自杀后,为何关于他们走投无路的传言,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能在网上传开?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实中确实大量存在这样的困境。一方面由于医保体系对于多数普通人的保障水平非常有限,一旦某个家庭有人身患重病,除非家境富裕,不然的话,因病返贫或根本医治不起的悲剧将难以避免。相信许多内地人都会时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水滴筹(大病筹款平台)发起的大病筹款请求,他们往往家境普通,一场大病让他们负债累累,生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近年来内地经济发展陷入多年少见的困境,失业人群相比于往年有明显增加,许多家庭收入萎缩。
多年以来,一直有“四座大山”压在内地中下阶层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这“四座大山”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困境。不计其数的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心力交瘁,为持续攀升的教育费用发愁。医疗是令多数普通人难以悠闲生活的后顾之忧。养老问题同样如此,今天内地之所以还有那么多超龄农民工退无可退,一个根本原因是他们辛劳一辈子,年老时的养老金却只有一两百元人民币,根本无法生活。住房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大城市的高房价掏空许多本不殷实家庭的“六个钱包”,高昂的房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他们是在为房东打工。“四座大山”让大量民众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敢消费,不敢去追寻梦想,经常焦虑不已。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无数任劳任怨、勤劳节俭、遵守纪律的普通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让中国企业在残酷的经济竞争中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遗憾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崛起在不同程度上惠及了几乎所有人,但不同阶层的分化过于突出,比如城乡的鸿沟、体制内职工和体制外职工的社保待遇分化。这既是明显的不公平,不符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又会严重制约中下阶层民众通过扩大消费来改善生活、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动力,进而影响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
邓小平曾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在中国经济面临多年少见的困境的当下,在内需一直难以有效提振和大量普通人困于“四座大山”而不敢消费的形势下,面对当年邓小平的共同富裕忠告,当下内地社会极有必要下大力气去提升社保体系的公平程度和保障力度,通过缓解那些困于“四座大山”的中下阶层的压力,去释放他们的活力、创造力,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