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回国网民热议的背后: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敢闯敢拼的企业家
一个人正常回国,竟能在网上刷屏,成为热搜,大概到目前为止,极其少见,马云便是其中之一。3月27日,马云回国的消息传遍中国网络,许多人都在分享和点评。这既证伪了27日上午彭博社关于马云不打算回国的消息,又展现了马云在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经历三年疫情的冲击和一度流行的“骂资本”、“反资本”舆情,时过境迁,当中国重新进入拼经济、支持平台经济在国际竞争大显身手周期,人们对马云回国的关心其实是在关心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未来。
曾几何时,马云及其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和组成部分。从20世纪末创立阿里巴巴到2020年蚂蚁金服暂缓上市和被整改之前,马云虽争议不断,但他十分活跃,敢于表现,富有个性和闯劲。他的语录和创业故事流行一时,深受许多人追捧,一度被人称作“马爸爸”。
但自2020年他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那场引发巨大争议的演讲后,形势急转直下,宏观层面的“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骂资本”、“反资本”的舆情相互叠加,一些喜欢制造对立、追逐流量、充满二元对立思维的民粹人士趁机推波助澜,一时之间,“骂资本”仿佛成为一种时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不少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在此过程中,昔日活跃的马云变得异常低调,几乎从中国公共舆论场消失。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日益面临下行压力,疫情的冲击愈发凸显。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入2022年之后,内有疫情冲击,上海一度静默长达两个月,外有俄乌战争的冲击和美国“遏制”,中国经济更是面临多年未有之压力。尽管经过持续努力,2022年中国经济最终还是保持住正增长,但许多人都切身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寒意。对于成长在经济腾飞时期的年轻人来说,估计是有记忆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宏观经济困境会传递到自己身上,原来生活竟然可以突然变得困难。
以颇具风向标的平台经济为例,近年来明显呈现颓势,与美国的差距在扩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在《应加强而不是削弱平台经济创新能力》一文中曾写道,“在2019年之前,看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中美几乎是平秋色的,但之后开始明显落伍,许多头部平台的估值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几乎腰斩甚至缩水更多”,平台经济“最重要的意义可能是让中国第一次有机会紧随工业革命的步伐,走在了国际经济技术创新的前列”,但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平台经济发展的态势发生逆转,几乎所有头部平台的市场估值都已经大幅缩水,流入平台经济的投资逐季减少,很多平台都在裁员,几家主要平台的创始人纷纷退休”。
这样的结果令人扼腕。历史上,中国已经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为此长时间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穷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才走上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科技进步的道路。经过多年的付出和积累,过去一二十年,尽管互联网经济有各种各样亟待治理的问题,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互联网经济大放异彩,深度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中国第一次有机会站在全球经济技术创新的竞争前沿。有鉴于此,对于互联网经济,中国该治理的问题自当治理,但除此之外,应该尽可能支持互联网经济壮大,让互联网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弯道超车和造福于民的重要领域,而不可在民粹声浪下自废武功。
所幸的是,从去(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以来,情况便开始发生变化,中国持续释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拼经济的信号。
以此背景来看,便能理解马云回国的消息为何刷屏。因为许多人通过观察马云是否回国工作,是否能像往日那样敢闯敢说,能判断出马云所代表的一批企业家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以及是否有一个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经济的宽松、开放环境。当然,马云只是中国庞大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员,而且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偌大的一个中国应该容得下一个马云,中国经济若想再次腾飞,需要更多像马云那样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
不可否认,资本和平台经济具有两面性,既能为经济发展赋能,改善民生,又可能造成贫富分化、资本霸权、侵犯个人隐私和员工正当权益。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实际情况,无论是简单给企业或企业家扣上急欲打倒的“资本”或“资本家”的帽子,还是片面美化、盲目追捧企业或企业家,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待资本和平台,从来不应该是要不要的问题,不是骂不骂、反不反资本的问题,而应该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设置红绿灯,运用法律来规范,一切依法行事。只要不违法,便不必担心因为某句话或某个行为动辄得咎,只要违法,便不能逃脱法律处罚。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经验已经有力说明,不论科技创新,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包容、开放、宽松、正义的环境,都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马云回国是一个积极信号,再次证明中国进入拼经济周期,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敢闯敢拼的企业家,需要尽可能多的人在宽松环境下各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