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专访|Diviner证科技与人文高度互动共融 学者:人类仍有优势
甲骨学,即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物件的人文学科,其中,甲骨校重整理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繁琐费力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早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莫伯峰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甲骨文校重助手“Diviner”,将自监督AI模型引入到甲骨文校重工作中,取得数百项新成果,为甲骨文整理领域开创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专家协作(AI+HI)的全新研究正规化。
《香港01》以此为契机,采访了莫伯峰教授及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武智融,就人工校重及Diviner乃至AI发展的议题作进一步交流。本文为该系列报道的第二篇及最后一篇,二人就未来科技公司的普遍发展趋势,以及Diviner的应用和推广,是否将重新建构甲骨学研究的实践基础与方法论等提出见解。
相关新闻:01专访|微软人工智能Diviner开启甲骨文整理研究“AI+HI”新正规化
近期,人工智能这一恒久的话题随着聊天机械人“ChatGPT”风靡全球而再次被炒热起来,成为科技与人文高度互动的典型成果。而Diviner亦提供了人工智能与人类专家协作(AI+HI)的全新研究正规化,不仅第一次将自监督AI模型引入到甲骨文“校重”工作,也是自监督AI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一次成功应用。
Diviner在甲骨校重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更得到许多甲骨学家的认可,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就坚信,在甲骨校重与指出互见方面,校重助手Diviner已经远胜人力,今后此项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或将完全由校重助手Diviner这样的工具取代。
那么在此背景下,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Diviner的这种应用模式是否也代表了未来科技公司的普遍发展趋势,即科技与人文的高度互动共融?同时,这是否意味着Diviner的应用和推广,或将重新建构甲骨学研究的实践基础与方法论?对于甲骨学研究这门学科来说,这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吗?
首先,对于Diviner这种应用模式代表未来科技公司普遍发展趋势的观点,武智融表示非常赞同。他表示,科技的要旨是为人类服务的,人工智能的研发也会以帮助人类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目前,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式在完成个别任务上已经优于人类,未来的一个挑战是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的需求和指令,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科技与人文的高度互动也需要人机互动领域的研发与突破。
莫伯峰亦表示,项目很好地展示了人机协作。然而他也指出,至少在AI还没达到强人工智能的现在,人类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他称,这次合作中,人和机器各自发挥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过去解决不好的问题。例如,在机器判定为重片后,这些结果还需要研究者再进行检验。甲骨学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涉及方方面面,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维度综合考虑。虽然在机器看来,重片问题就是相似度匹配,但研究者还会从其它维度来综合考虑。比如甲骨文的数字,一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四是四横,对电脑而言,三与四只有一横之差,相似度非常高,但从人的认知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
莫特别提到团队还遇到过一个极端特殊的例子。过去,曾有一批甲骨遭受过火灾,导致了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火灾前后的拓本差异很大,“我们研究者了解背景,所以能排除这种干扰进行校重,而机器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说,研究者可以从多维度去验证,这就展现了人机协作的重要性。
他又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意义至少有两方面。一是面向过去,那些已经发表的甲骨拓本都做过人工校重,Diviner在人工已经做过的工作上还能发现一批新成果,这十分不容易,也非常有价值。没有Diviner的介入,这些成果至少不会那么迅速地被获得。二是面向未来,现在还有很大数量的甲骨拓本没有发表出来,未来针对这些甲骨拓本的校重工作,利用Diviner模型将会节省大量的人力,并促使整个甲骨校重的工作模式发生改变。
莫进一步称,通过这次合作,团队对人工智能与甲骨文的跨领域研究更有信心。甲骨文或者说古文字方面的研究还有各种各样的课题,他希望通过人和机器的协作,未来让团队能够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索,取得更多的进展。
最后,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让他们对一些古文字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因为在电脑没有进入这个领域之前,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都是只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电脑的加入会给人一些新的启示,就是每当机器出现和人不一样的结果时,都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的契机,即为什么机器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与人类答案的差别背后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他最后强调,通过审视人和机器的不同,也为重新思考某些学术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