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总理李强的关键考题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3月11日,李克强正式交棒新任总理李强。全国人大投票结果显示,李强获得2,936票赞成、3票反对、8票弃权。12日,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人选也落定,副总理分别为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国务委员为李尚福、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秦刚。至此,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部落定。

外界在谈到李强接任总理后面对的挑战时,往往会谈到两个关键点:如何更好处理府院关系;如何推动疫后经济发展,尤其是提振民营经济的预期与信心。

先来看如何处理府院关系。从十八大到二十大这十年,关于中共高层“府院之争”的话题经常被翻炒,围观者也试图通过蛛丝马迹来佐证这一点。基于此,李强在二十大上成为候任总理开始,因身贴“习近平昔日大管家”的标签,故而此前舆论纷纷扰扰的“府院之争”很快转为对“府院不争”的担忧。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任命李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先与习近平握手致意。(影片截图)

历史地看,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谋事在毛、成事在周”为很多人熟知,但当时中国的国家政权结构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是苏联的“党政合一”模式,中国也因此吃尽苦头,毛周之间的默契配合,更多是革命年代延续下来的惯性使然。

到了邓小平时代,十年文革乱局终结,刚刚爬出泥潭的中国百废待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认识到了“党政合一”带来的诸多弊端和正反两方面的问题后,1978年邓小平提出解决“党政合一”和实行“党政分开”的问题,并在1980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予以系统论述,一锤定音。

中共十八大后,中共高层对党政关系做出新的阐释,即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虽然这一变化加剧了人们对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担忧,但如果辩证地理解,这确是问题导向下的必然结果,因为党政本就没有办法彻底分开。通过党政分工,才得以巩固和保证一个强大的中央,这是中国社会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所以对新上任的李强来说,可能并不存在“争”与“不争”的问题,而是在现有党政分工的前提下,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李强与李克强握手致意。(影片截图)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如何推动疫后经济发展,尤其是提振民营经济的预期与信心。今年两会上,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成为关键着力点。李克强所做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强调要“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习近平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亦延续以往讲话,也着力给民营企业派定心丸,习近平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

结合李强早年在浙江、江苏、上海的经历,尤其是对待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态度,外界对其能否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抱持期待。但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度转入高质量发展,再加上过去几年政策极端摇摆对民营企业的切实冲击,以及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外部挑战,李强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早已不同于早年,能否在疫后转型过程中稳住中国经济大盘,重新激发企业家和社会面的积极性与活力,才是李强和他的国务院团队上台后关键的考题。

3月13日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强将带领四位副总理与记者见面,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将带来怎样的执政新风,又会给本届政府制定怎样的施政目标,这本身也是稳信心、稳预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