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是药神》到鼓励地摊经济 李克强的庶民情怀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按照2023中国两会既定议程,北京时间3月5日,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做任内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为十年总理任期正式画上句号。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主持大会。(新华社)

回看过去十年,不管是放在改革开放的周期中,还是放在中共百年的历史中,都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十年。一方面,外部环境急速变化,中美贸易战以来两国对抗前所未有,百年未有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俄乌冲突给本就波谲云诡的国际秩序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一再放缓,人口红利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改革方面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再加上讯息时代的到来,人人手里握着麦克风,来自民众的监督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真实现代化程度。

具体到李克强和他带领的国务院,在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之下,在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中,的确很容易被外界认为缺少存在感,但在过去十年内外变局中,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不惟名、不惟利、只惟实”,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因为对民众来说,评价每届政府的标准说到底只有一条,那就是能不能让民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李克强每年记者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接地气的例子,是因为日常核心的工作就是给人民排忧解难。而过去十年,李克强也确实如其在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上所言,“尽了最大努力”。

李克强。(新华社)

比如2015年,《人民日报》一则评论《为何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引发广泛关注,李克强专门对此事做了批示,并称此事很典型,一些类似的荒唐事群众反映强烈,要求下力气减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规矩。

事实上,李克强2013年第一次记者会上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我经常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这既影响了效率,也容易有腐败或者叫寻租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而在最后一次记者会上,李克强也表示,“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时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

再如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当电影照进现实,遂引发人们对癌症等重病患者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进口“救命药”的持续关注。对此,李克强不仅做了批示,还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并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将进口创新药特别是急需的抗癌药及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方式,研究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多措并举消除流通环节各种不合理加价。李克强说,“抗癌药是救命药,不能税降了价不降。”“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

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引发人们对癌症等重病患者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进口“救命药”的持续关注。(《我不是药神》剧照)

次年召开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主动提到了“抗癌药贵”的问题,并坦言,“我们通过减税等多种办法,让17种抗癌药降价50%以上,而且纳入医保,这让癌症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大大减轻了负担。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能做的都应该去做。今年我们还要做两件这方面的事,并且要尽力。一是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门诊用药,纳入医保,给予50%的报销,这将惠及我国4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得了这类慢性病,每天都不能断药,负担很重,有的把养老金相当一部分用来买药,我们要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还有2020年,随着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最先在中国武汉爆发,中国依托于“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很快稳控住疫情,当疫情进入到下半场,其他国家大规模爆发疫情且造成大范围感染和死亡后,中国舆论场不乏“连作业不会抄”、“厉害了我的国”的声音。

李克强在当年推迟召开的两会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醒,也通过鼓励地摊经济,给受疫情冲击的人们提供了一条维持基本生计的出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6月1日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在一家个体户的熟食摊面前再度公开表态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他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地摊经济神话:成都柠檬鸡脚。(外滩授权使用)

新华社在中共十八大后发布题为《万事民为先》长篇人物特稿,其中这样写道,“李克强在国务院主持常务工作,经常会遇到棘手难题,但他从不回避,也不张扬,妥善化解矛盾于无形。他分管的众多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很多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当下改革渐入深水区,各方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局。解开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略,同时还需有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储备。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一一化解了不少这样的‘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而今,李克强已经正式结束十年总理任期,如何对其做出评价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而且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也不应急于一时,但不回避问题,也不张扬,应该是很多人的共识。而他致力于解决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困局,也的确是“世界性难题”。不要低估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更不要低估其意义,这既是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检验标准。过去十年看上去“中规中矩”的李克强,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却一点也不简单。万事民为先,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这不只是一句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施政理念,也是李克强十年任期结束之际留给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