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3 有困难也有希望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地说,2023年中国经济可能不会太好,因为困扰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结构性因素还在继续加强,疫情可能不断反复,大病初愈后的中国经济需要时间慢慢调理,逐步恢复,社会信心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不能无视现实,回避客观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历史经验和社会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在重大历史转变时期,看到困难与问题,承认它们的存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展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坦荡态度,比绝口不提困难和问题更能展现自信,更能鼓舞社会信心。

但是2023年即便再不好,也会比2022年强。这是因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在放开后不存在了。过去三年,特别在2022年,为阻止奥密克戎传播,给二十大等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国实行了空前严厉的大规模封控措施,人员和生产要素流动、经济活动等受到了抑制。2023年,随着封控解除,人员和要素流动恢复,经济活动将逐渐回复常态。

事实上放开管控至今,人们已经能感受到经济活动的恢复速度与韧性。这二十多天来,奥密克戎大杀四方,席卷整个中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恐慌,很多家庭、个人和企业实体都受到了冲击,不少人现在还在遭受病毒的折磨,有些家庭更是经历了痛苦的生离死别。但另一方面,城市气息也回来了,社会烟火气在回归,经济活动在逐渐恢复,中国经济在承压中展现出了极为强劲的韧性与顽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严厉的封控曾阻碍了社会生产要素流动,成为中国经济在2022年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今随着放开管制,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针对过去几年社会与经济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激进的社会经济治理和其它某些做法造成的社会活力受挫以及市场信心与民营企业家信心受挫等问题,政策也开始进行某些方向性调整。

如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供给冲击”等三重压力,重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次表示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且对2021年的激进市场整治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思考。

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承认“三重压力”仍然存在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振市场信心、恢复经济活力发力,特别是对这些年严重受挫的民营经济明显转变了态度,开始从原来强调严厉监管重拳出击,向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方向转变。

尽管从方针精神到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反复,出现执行中的某些瑕疵,社会信心与经济活力也不是说恢复马上就能恢复。但是只要方向没有问题,这些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马云vs习近平 中国民营经济未来》的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截图)

中国民营经济就像野草,它们非常脆弱,缺乏市场与政治风险抵抗能力,一点星星之火就可能把他们的信心烧得精光;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旦有合适的土壤与空气环境,嗅到一点春天的气息,就会重新扎根发芽萌发勃勃生机。让人悲叹又令人钦佩。市场活力与社会信心差不多也是这样。

所以,只要中国能坚持实事求是,把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思考与精神落到实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回避困难与问题,把精力往市场、往经济、往发展聚焦,中国社会信心与市场活力恢复都会逐渐恢复,2023年的中国经济一定会比2022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