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将走出疫情海啸 讽刺抱怨不是好的应对办法
北京终于扛过了第一波感染高峰,到各医院发烧门诊就医人数开始出现降低,按照奥密克戎感染后的一般规律,接下来几天应该会进入第一波重症与死亡高峰。
北京能顺利闯过第一波感染高峰,除了医院调配增加医护人手,很多医护人员带病坚持工作,最了不起的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普普通通的感染者。绝大多数人感染发病后,没有一窝蜂往医院跑,而是选择居家隔离吃药扛过去,所以没有发生严重的医疗挤兑事故。
如果说遗憾,就是因形势所迫放开的太突然了,转弯转得太急,前几天官方誓言要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然后因为形势所迫,似乎在一夜之间一下子就放开了,结果突然飙升的感染数据和之前各方长期宣传形成的恐怖印象发生了冲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与混乱。再加上前几年政府防疫主要侧重于社会流动性隔离管制,国家财政资源和人力、物力等都用在了核酸检测与隔离管控上,没有做好放开应有的物资准备,医疗资源和药物储备不足,市面上退烧药供应格外紧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退烧药缺货的情况。
现在想来,如果在今年初奥密克戎成为致病主力病毒后,政府能对病毒特性及病人感染表现进行科学研究,把各方面情况实事求是地告诉社会,让人们提前对病毒及患病感受有个科学认识,并把过去一年投入到隔离防疫的大量财政与人力、物力资源等,用于医院发ICU与热门诊扩容,退烧止疼药等医疗物质准备,现在各方面应对可能就会从容许多。
当然,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在过去三年少死了上百万人,但是最后一年防疫政治化的做法确实也引起了广泛诟病。现在能做的,就是亡羊补牢,想办法把医院发热门诊容量在短期内提上去,同时加大退烧药的生产和调配供应力度,向社会说明感染后的一般应对办法,以免造成社会恐慌和医疗挤兑。北京能扛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就是在这些补足方面做得还不错。
从北京成功应对第一波感染高峰的情况下,让每个家庭都能及时得到退烧止疼药,选择居家隔离治疗,避免感染恐慌,是应对医疗挤兑的唯一可行的办法。从国际上看,也是其它国家应对疫情的最有效办法。
中国疫情管控放开后网上一直有人在抱怨,说奥密克戎并非像此前某些专家所言完全无症状,各种症状还挺难受,而且药物也供应不上,街面上反而更萧条了,他们认为放开不对。这些抱怨可能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没有看明白国际国内疫情大势。放开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重点是放开前如何准备,怎么顺利把这个弯给转过来,而不是抱怨放开。
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播能力靠流动性封控肯定是控不住的,中国社会面经过三年严厉管控已经出现了普遍而严重的沮丧情绪,各方面的张力对抗都到了极致,财政、经济与民生已经快撑不下去。放开后经济未必会立刻变好,反而在短期内人们因为担心被感染禁足,可能会更萧条一些,但是不放开,不管经济还是社会,都是死路一条,一定好不了。相反,只要中国从上到下一起努力,放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一定能最终走出疫情海啸,各方面恢复常态。
现在既然已经放开了,就要想办法把放开后的事办好,要总结吸取之前防疫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其它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想办法解决医疗物资供应紧张问题,想办法扛过疫情高峰,把经济民生搞起来,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而不是在抱怨中再荒废时间,徒增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