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已经起变化:中国正往走出疫情的方向转变
11月30日,关于中国内地防疫策略转变的信号开始强烈传出。
当天,在本轮疫情中感染者数量较多的广州市率先发声,“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各区正在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据《新周刊》报道,广州多区宣布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围挡陆续被拆除。海珠区发布通告称,全区全域(除高风险区外)按低风险区管理,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其他各区解除部分临时管控区的管控措施,逐步恢复餐饮堂食。
对此,《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认为,“广州多区解封恢复堂食,对全国是个强烈正面信号”。他写道:“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围绕二十条行动。北京市的优化调整措施润物细无声,现在该市各小区几乎全都解除了封控,出了新感染者的楼栋单元也大多不再封控,只是感染者周围的几户人家执行居家隔离。另外,北京市已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从网上讯息来看,北京市防疫正在发生变化。
同样是在30日,主管防疫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孙春兰表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不断完善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措施,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免疫接种,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这说明中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并开始更加注重“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免疫接种,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
此前一天的29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近期,各地坚持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重点,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加大组织和社会动员力度,努力提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60岁以上人群疫苗第一剂接种率已超过90%,但还需要继续做好60-79岁,特别是8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直接影响中国内地防疫在何时能进一步开放。早在今年4月,钟南山院士便曾指出:“中国需要重新开放,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正常化并适应全球重新开放。长远来看,长期的动态清零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钟南山院士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便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疫苗接种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关键”,“加快靶向药物和有效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应鼓励国际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建议:“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现如今,随着中国政府开始将重心转向老人疫苗接种、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便是强烈信号。
最近一段时间,尽管中国多地疫情出现反弹,连续多日感染者数量都高达两三万例,但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重症率极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便指出,当前的临床实践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减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
这说明与病毒搏斗三年的中国,终于熬到病毒危害性减弱,走出疫情的客观条件正在形成。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病毒仍然可能威胁到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正因这样,提升老人疫苗接种率,增加药物和医疗资源储备,是当务之急。
笔者在《发展好经济是最大政治 中国防疫是时候调整策略了》一文写过:“随着病毒危害性持续降低但传播力增强,以及疫苗的普及和特效药的出现,过去的防疫策略正遭受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转变防疫策略,将重心渐渐转向提升疫苗接种率(重点是老人),将宝贵医疗资源预留给最需要的弱势群体,区分疫情下较安全人群和较危险人群,因地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防疫措施,甚至考虑让一些条件适合的城市先行探索、试点,以积累走出疫情的经验,正变得日益紧迫。”
从连日来的讯息来看,事情已经在起变化,中国内地正在往走出疫情的方向转变,至少二十条防疫措施将会加速落地。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加快与弱者共存的准备工作,为老人和有基础疾病患者建立保护屏障,让中国走出疫情更平稳、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