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是中国的生机 上海这一次做对了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走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若能不期而遇热气腾腾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市集,对于多数人来说,想必都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地摊经济,正是引车卖浆、夜市、市集的经济形式,是无数普通人汇聚成的人间烟火。
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版《条例》)。新版《条例》对于禁止性规范要求合理平衡禁止范围,避免简单化“一禁了之”。比如,对设摊经营、占道经营,以前是全面禁止,新版《条例》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以此平衡市容管理需要与民生需求。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新版《条例》实施时说:“对于设摊经营,总体要在面上可控、点上疏导,该堵的要堵,避免无序设摊回潮,同时也要在适当位置满足城市烟火气的需要,探索利用公共区域有序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
这是一个对的决定,说明上海市已经意识到市容管理和地摊经济可以共存,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曾几何时,许多城市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为了追求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时而激化城管和小商小贩的矛盾,酿成不少令人遗憾和痛心的事件。
毫无疑问,市容环境卫生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自当应该是一座干净、卫生、美丽的城市。但城市的治理和发展是多维度,包含多重目标,除了市容环境卫生之外,让城市宜居,有烟火气,给更多底层民众和创业的年轻人以机会,同样是一座城市是否令人向往、是否文明现代的非常重要面向。
城市,不只是富人的城市,同样是中产、底层的城市。城市,不能只有高楼大厦和富丽堂皇的商场,同样应该有市井小巷,有面向普通人的平价实惠店铺。考虑到任何一座城市,普通人终究占多数,因此城市应该有更多让普通人宜居的经济形态。
作为人间烟火和民众创意重要形式的地摊经济,既可以成为高楼大厦之外的市民生活的一种补充、调剂,又能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年轻人改善困境,提供一份收入。若管理得当,发挥创意,引入生活美学,地摊经济照样可以整洁、卫生。对待地摊经济,不能自视大城市而居高临下,不能因为片面追求高大上或整洁卫生而一禁了之,而是应该探索市容环境卫生和地摊经济共存之道。尤其是在近年来整体经济环境面临诸多困境,不少行业出现裁员,许多家庭收入下降的情势下,为地摊经济发展设置红绿灯,给那些困难民众一条自救之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020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推迟召开的中国两会上,发出了“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警醒,也通过鼓励地摊经济,给受疫情冲击的人们提供了一条维持基本生计的出路。李克强说,“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6月1日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在一家个体户的熟食摊面前再度公开表态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他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所以说,上海市为了“烟火气”,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转而寻求精细化管理,让市容环境卫生和地摊经济共存,是对的选择。这也启示世人,城市治理应该多维度,多给底层人士一些出路,城市才会更温暖、更人性、更宜居,才能长久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