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西方所好?比《活著》更真实的《隐入尘烟》有更大野心

撰文: 吴婷
出版:更新:

可能对香港读者来说,很难对内地近期很火爆的电影《隐入尘烟》产生共鸣,就像人们很难对之前的“二舅”故事有所感一样。同样是衰败的乡村,同样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二舅”治不好我们的精神内耗,《隐入尘烟》里如尘埃般不足挂齿的马有铁和曹贵英,对人们的精神抚慰也是稍瞬即逝的。因为说到底,人人致敬“二舅”,人人感动于有铁和贵英的土味爱情,却并没有人想真正成为他们。

《隐入尘烟》的故事发生在甘肃,和我的老家陕西榆林同属大西北,干旱、贫瘠、封闭、落后,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大西北的总体印象,影片呈现的色调也大抵如此:大龄光棍汉有铁一贫如洗,寄居在村里被弃置的房子里,只有一头毛驴和他相依为命,贵英腿瘸手抖不能生育,而且尿失禁,村里人都把她看做瘟神。机缘巧合的,这两个村里不起眼的边缘人走到了一起,并彼此找到了被看见、被尊重、被呵护的人之为人的存在感。眼见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贵英却不幸溺亡了,有铁万念俱灰,感到人间不值得,也追随贵英隐入尘烟。

如果电影仅限于此,显然很难成为一个现象级,今天人们热烈讨论这部电影,关键在于其透过两个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边缘人,揭示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三大关系命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了三年的今天,这三大命题显得更为急迫。

《隐入尘烟》剧照。(@隐入尘烟)

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电影中,有铁虽然一贫如洗,但一生勤勤恳恳,不管是借村民的鸡蛋,还是赊账买农作物,都记得清清楚楚,村里一个富人病了,因为熊猫血不好配型,马有铁一查对上了,为了间接让村里人有机会讨要欠款,毫不犹豫一次次给富人输血。就是这样一个村里人人都要依靠他的“输血”来追回欠款的老实人,却并不真的被村里人看在眼里。人与人的关系,在《隐入尘烟》里,是“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电影中有一幕,贵英溺亡后,有铁在村头还借的鸡蛋时,聚集在一起的村民们让他坐下来唠唠嗑,并宽慰他——“你现在房子也有了,粮食也有了,一个人轻轻省省地过也挺好的。”可能在村民们看来,贵英这个瘟神死了,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但在有铁看来,贵英是同他一样如尘埃般的人,也是他活下去的支撑与依靠。可能也是在这一瞬间,有铁看清了人与人之间脆弱且虚妄的关系,他回头看了一眼村头的人们,眼神空洞,对人间没有了一丝留恋。

透过电影,再结合疫情以来发生的种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更亲近了,却也更撕裂了。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的后记里曾提到人类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可以说,这三个问题,我们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好。《隐入尘烟》以有铁和贵英为载体,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但无疑,注定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就是梁漱溟所言人与物的关系。对有铁来说,这头毛驴既是他的亲人,也是他自己。所以不管是对毛驴,还是对其他动物,比如后来养的鸡、房梁筑巢的麻雀、蝌蚪,在有铁眼中,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生命存在。

《隐入尘烟》剧照。(@隐入尘烟)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风靡一时的《人类简史》的第一章,重点解释了为何人类只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在他看来,在过去3万年间,智人已经太习惯自己是唯一的人类物种,很难接受其他可能性。对智人来说,没有其他同属人类的物种,就很容易让人自以为是造物的极致,以为自己和其他整个动物界仿佛隔着一条护城河。

很多人看过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后,会感叹这是一部颠覆认知的奇书,其实他只是选择站在了人类的对面,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来思考人类而已。所以放在超长历史周期中,他看到的人类,不过是若干个同属人类的物种中幸存下来的一个物种,不过是“会讲故事”进而完成了大规模的团体协作而已。

的确,人也只是一种动物,动物也和我们一样。这也是《隐入尘烟》试图提醒我们的。想想看,疫情以来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一言难尽。

最后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在电影中,有很多种地的场景,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贵英坐在犁地的农具上,有铁在前面拉着毛驴。耕作的时候,有铁和贵英有一段对话,马有铁说,“人长着脚,可以走来走去的,总比种在地里的庄稼和菜强多了,粮食种在地里就哪儿都去不成了,风吹日晒的,生生死死的,只能在地里干挨着,话说回来,我们长了脚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还不是牢牢着栓到地上了,哪里也去不成,你说,农民离开了地咋活呢?”

《隐入尘烟》剧照。(@隐入尘烟)

对毫无风险抵抗能力的有铁、贵英这样的边缘人来说,虽然长着脚,但却哪里也去不了,长这么大,也县城也没有去过,他们的脚就像被种在了地里,动弹不得。后来虽然安排了扶贫分房的情节,在最后还给了一个很光明的尾巴——2011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但其实人们都明白,放走了毛驴、卖光了粮食、还完了欠的债的马有铁,早已追随溺亡的贵英而去,一起隐如尘烟。

除了哀叹他们的苦难与命运外,有铁那句“农民离开了地咋活呢”连带着后来的扶贫分房,却又揭示了人与土地这一命题背后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扶贫对象的“马有铁们”,就算住进了扶贫房,可离开了土地的他们,接下来咋活呢?“目中无人”的农村现代化,真的现代化了吗?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贺雪峰在《慢半拍的农村现代化》一文中曾写道,无论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乡村振兴,都首先应当是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和农民中的弱势群体的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任何将农民排除在外、驱赶进城的乡村振兴,都是本末倒置的,都是错误的。乡村振兴不是要为城市中产阶级和文青小资提供休闲去处,而是要为缺少城市就业机会及难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农民提供农业收入就业,提供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目中无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排斥农民的乡村振兴,必须坚决制止。一个也许不是很现代却对弱势农民友好的农业和农村,是中国现代化中的大幸。

以上,便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触,至于很多人提到的真实性问题,以及是否在刻意迎合西方对中国人愚昧落后的刻板印象等等,其实只要自己去农村走一走、看一看,每一个村落基本都会有这样的边缘人,这与今天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矛盾。他们是边缘人,但并不等于不存在。既要“看见”他们,也要“看见”以他们为载体揭示出的更为广泛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