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是个编辑乌龙 但反映的问题值得深思
6月27日在内地网上引起躁动的“未来五年”话题,已经被官方证明是一个编辑乌龙,原因是官方媒体报道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党代会”上的讲话时,在有关未来的防疫工作安排上,在前面增加了“未来五年”四字,引发了内地疫情管控可能至少会再延续五年的普遍担忧。
舆论乍起后,《北京日报》社社长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进行了澄清,但是这件事引发的思考,恐怕不能仅止于有关媒体编辑的低级失误。为什么大家对这个话题这么关注,主要还是对社会能尽快恢复常态运转的强烈渴望,是对经济社会活力与流动性因为疫情管控等原因深受冲击的忧虑。
疫情已经持续三年时间,三年来,不光各基层防疫部门与工作人员因为长期作战极度疲倦,国家在此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经济与社会管制成本,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深受疫情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次生灾害的冲击,尤其是各种层层加码的过激防疫措施限制,生产生活深受影响,大家因为无法享受到财政关怀,没有退休金可领,工资收入也无法像体制内那样旱涝保收,有不少人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出现困难,市场主体更是大量倒闭。所以大家特别渴望能尽快结束这种状态,别说五年,像这种情况再持续半年一年,甚至再持续几个月,对很多人、很多市场主体来收都是不可承受的。
大家当然清楚新冠病毒还在继续变异,其重症率和致死率和原始病毒相比已经大幅降低,依靠现有疫苗与药物还无法彻底收服病毒,而且中国(内地)也是现在唯一一个继续对病毒采取动态清零的国家,展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安全的负责任态度。
但是另一方面,疫情及由此而采取的防控措施,尤其是一些层层加码限制社会流动性的过激防控措施,一些“一刀切”的做法,也切实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给社会正常运转带来了巨大冲击。对一些经济承受能力弱的人来说,对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对病毒的恐惧。
总结过去三年,尤其是过去几个月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对不少地方和领域来说,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过度防控及由此产生的次生灾害已经成为一大祸害,成为招致社会怨气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社会流动性丧失,人们对经济未来“预期转弱”与信心低迷的最主要原因。这种情况甚至在一些原本社会治理应该更现代的省份城市反而更严重。
所以,如何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维持好平衡,更好的把不偏执于某个单一治理目标,如何在追责机制上进行完善调整,以防范过度防疫频繁发生,同时让基层政府与官员更加认识到经济民生与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性,让他们有空间、有信心更好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民生,真正做到“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绝对是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总之,疫情防控必须依循基本常识,必须照顾经济民生,必须考虑到长期管控在普通民众、基层政府与防疫部门工作人员中产生的集体心理变化,绝不能在病毒“清零”的同时把经济也“清零”,不能一味硬来,不能搞到最后甚至搞到有人流落街头没有饭吃,让人丧失对社会发展与经济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