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教材插图丑化惹众怒 四个关键问题亟待厘清
数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丑化问题在内地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5月30日,教育部称已成立调查组进行全面彻查,对查出的问题将立行立改,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将严肃追责问责,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调查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教育部已部署开展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全面排查工作,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目前,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争议各种说法和猜测都有,具体情况不妨等教育部的调查。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笔者认为今次事件至少有四个问题亟待厘清。
第一,怎么看艺术创作自由、大众审美和教材立德树人的关系或者说张力?不论是今次引发巨大争议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还是《东方娃娃》原创绘本系列中的一本《流汗啦!》出现“舔汗”配图,至少从大众审美和常识理性来看,确实严重缺乏美感,根本不像现代人的正常容貌,画风诡异、猥琐,有刻意突出掀裙子、摸胸部、性器官之嫌。试想而知,连许多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看到后难免都有明显的不适感,那么对于那些心智根本不成熟,理性思辨能力、判断力和审美都在刚刚形成阶段的小孩子来说,在接受教育和启蒙之初,便看的是如此丑陋猥琐的插图,会否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会否污染小孩子的精神世界?
网上有一些声音说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宣称艺术家有追求自我表达风格的权利。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不分青红皂白地简单套用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来辩解,那恰恰是对艺术家创作自由和艺术本身的亵渎和污名化。就像人人都有言论表达的自由权利,但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天天随意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或人身攻击,甚至整日鼓吹和煽动纳粹主义,嚷着杀人,是正当的呢?
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是艺术创新的关键前提,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与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尊重和保护文艺创作的自由密不可分。在这一点上,当下中国当然应该尽可能去构建一个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宽容、开放环境。但凡事过犹不及,任何事情一旦推到极致,都可能走向反面,艺术创作同样是有合理限度的边界。尤其是在今次引发争议的教材插图一事上,教材本身所需要的立德树人、公序良俗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不能不尊重的边界。毕竟,教材乃公器,事关下一代,而非艺术家的个人领地。尊重和保护文艺创作的自由与为文艺创作划定合理限度的边界,本就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忽略任何一点,都可能出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些人用自由、创作风格来为那些丑陋猥琐的教材插图辩解,只能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何为自由,他们的做法只会放任人性之恶,让自由为之蒙羞。
第二,以教材编写为代表的出版行业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的小圈子现象?本应是社会公器的教材编写会否沦为内部人的文化食堂?从目前网上的讯息来看,不少人怀疑今次引发争议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设计者吴勇,与人教版小学教材艺术总顾问吕敬人是师生关系,质疑教材插图丑化背后其实是小圈子的裙带关系使然。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尚有待于教育部的调查,但据不少来自文艺、教育界人的分析,在当前文艺、教育领域,确实存在近亲繁殖以垄断既得利益的小圈子现象。
日前,童话作家郑渊洁在接受媒体采访点评教材插图争议时指出,为什么这么严肃的小学教材,会出现这种插图?“因为有他的圈子,儿童文学作家的圈子,他们朋友的作品,一篇不落全会选进来,一人一篇。”郑渊洁说:“我知道其中有一个主编,在主编人教版课本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他本身是个作家。这个我觉得是没有底线了,相当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了。”郑渊洁说的情况究竟在当前内地有多普遍,尚难以判定,但肯定不是个例。今次教材插图争议是一个警醒,那种将公共利益私人化的文化食堂现象或近亲繁殖的小圈子现象不能不杜绝。
第三,教材插图争议再次揭示出区分合理怀疑与上纲上线的不同,不能总是滥用,造成中文语言表达的扭曲。合理怀疑是以事实或逻辑为依据,进行追问或质疑,但除非证据板上钉钉,通常不会言之凿凿,会留有余地或回旋空间。上纲上线则不同,通常都是在缺乏实据或逻辑的情况下,对他人或事件进行扣帽子、人身攻击、诛心,随意扩大化,甚至有的时候欲置人于死地。以去年在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的张文宏事件为例,对张文宏的防疫观点提出不同乃至批评意见,认为他的观点并不严谨或全面,是一种合理怀疑,但仅仅因为观点不同,便对张文宏医生进行人身攻击,给他扣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帽子,则是一种带有诛心色彩的上纲上线。
具体到今次教材插图争议,对插图的审美、出版行业的保守、文艺领域的小圈子现象、是否有利益输送、一些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肤浅想象提出质疑,都是一种合理怀疑,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随意去说“汉奸”“第五纵队”则是上纲上线。当然,这样说绝不是指“汉奸”“第五纵队”不存在,而是说像“汉奸”“第五纵队”之类关乎一个人或一个机构重大声誉的重大指责,应该尽量慎重,留有余地。
第四,教材插图争议延伸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该怎么看西方文化。这是个非常宏大、复杂而又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只是给出一个初步地大概想法。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知总体上是充满偏见,非常负面。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之前,中国人看待西方有一种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傲慢自大,自以为西方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后来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一些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但即便如此,包括相当数量的上层精英在内的多数中国人仍然以为西方只是奇技淫巧。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失败和丧权辱国,以新文化运动为节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转而以西方文化为师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一度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潮。但稍有常识理性的人都不难看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博大精深文明传统和强烈抱负的超大型文化体来说,是不可能走向全盘西化。在西方文化内部,英美和法德便各有千秋,在亲近西方文化的日韩,同样保留了许多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正因这样,那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的路径走不通,以西方文化来简单否定和抛弃本国文化的路径同样行不通。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迎回了传统文化,回归中国历史文化序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文化同样再度大规模传入中国,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今天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的印记,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其中重点便是西方文化。这种混杂既造成了不同中国人之间的张力、认知冲突和撕裂,又丰富了中国文化。相信,若今天中国能把传统的、革命的、社会主义的和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去芜存菁,融会贯通,是有可能催生出一种新的超越于过往的文化体系,如同历史上中华文化因为接纳和吸收佛教迎来新生一样。从这个意义上再来看西方文化,中国人不妨保持审慎而又开放的心态,既要看到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弊病和局限性,又应该吸收和借鉴过去两三百年西方主导现代化进程所累积起来的成熟经验、规律和理念,唯有这样,才可能在批判、吸收基础上完成超越。
以上四个问题只是初步看法,关于教材插图争议引发的问题还有许多。希望以今次教材插图争议作为一个教训和反思的节点,能推动中国社会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取得进步。毕竟,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不放弃任何一次纠偏和改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