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内地爆红掀起“甜心学” 甜美怀旧挽救得了两岸关系?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近期内地接续而来的两件现象级互联网盛事,先是“刘畊宏女孩”,后有“王心凌男孩”。台湾艺人王心凌在甫开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以一袭高中校服登场,以及熟悉的《爱你》旋律与舞蹈动作,在平静的内地娱乐圈刮起一阵旋风。不只登上微博热搜,QQ音乐播放排行榜前十名,王心凌的歌曲一度盘据了九首之多。

激活“王心凌男孩”的甜心学

打开TikTok等短视频平台,被各种与王心凌深情对唱的视频霸了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丈夫们的反应,二是男粉们的模仿,既有瞬间石化,也有心花怒放。这些被王心凌重新炸出来的粉丝们,集中在80后和90后年约30岁以上的群体。各种金句也开始冒了出来,“当年我高三,现在我三高”、“铁粉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19年前以“甜心教主”形象出道的王心凌,如今在接受节目专访时开心自嘲:“甜心奶奶也还不错啊,如果我80岁都还在拄着拐杖,跳《爱你》跟《彩虹的微笑》,还可以被叫甜心奶奶,不是也满好的吗?”王心凌何以能在《爱你》问世18年后重新激活粉丝们的热情与灵魂,内地许多媒体纷纷撰文分析此现象,“王心凌苦了半生,归来仍是甜妹”;台湾媒体也关注到这股热潮,“历尽千帆归来仍是那抹甜”等评价,出现在了报道的标题上。

由王心凌掌门的“甜心学”,成为了两岸娱乐圈难得有志一同的“显学”。

+2

“回忆杀”包装对现实的苦闷

大陆《三联生活周刊》一篇文章,作者一开头就授予了王心凌现象如此的时代意义:“这个时代需要王心凌,她赋予了流量所有的回忆与情绪──生活已经这么苦了,我们需要甜美。”这段话或许也是解开这股现象背后流量密码的一条线索。

有人说,舞台上的王心凌看不出快要40岁了,依旧青春洋溢,活力动人;看着屏幕前的自己,除了脸上雀跃的笑容之外,便是生活和工作的各种苦涩,以及几乎已被磨光棱角的人生。看着王心凌,就像是看到年轻的自己。

日本漫画家田房永子,在与学者上野千鹤子对谈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书中,提出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每个人都存着面对社会的A面,以及面对自己的B面。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80后和90后,仿佛从王心凌这面镜子,看到了自己的A面与B面。

不过,对社会学家而言,人们的“怀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美国社会学者戴维斯(Fred Davis)研究指出,“怀旧”的盛行,都是因为人们面临变迁时在主观上产生断裂与焦虑,因而渴求自我感的连续、维持认同,而且人们会以美好的气氛去包装过去可能的痛苦,呈现“美好的过去”与“糟糕的现在”二分对照。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怀旧对过去事物做选择、过滤、融合等,过去的东西进而从原本平凡的人口口合(cohort)中形塑为一个可指认的世代。

王心凌5月1日在Facebook宣告自己的“小红书”已开张,邀请粉丝加入。(Facebook/王心凌)

TikTok上有部短片,一个父亲听到电视上出现王心凌的歌声,不顾自己正在洗头立刻冲了出来,以自豪的语气对小孩介绍说:“这是爸爸的青春啊!”从这里便看到了王心凌现象背后的社会学意涵,舆论场上有个更时兴且口语的词,叫做“回忆杀”。

如果说个体是社会集体的缩影,怀旧的对象确实也能体现出眼下社会的氛围。疫情袭击人类两年多的时间尚未停歇,内地人们在动态清零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的举措下,封出了各种低潮和苦闷,以及经济下行的忧虑。刘畊宏的健身操透过流汗宣泄,那么王心凌一颦一笑则像是果糖,滴进平静的水中,带来了不一样却又熟悉的味道。

当然,王心凌出道将近20年来,时代的脚步终究在快速变化,怀旧之所以能再度风靡,恐怕少不了新的平台经济推波助澜,以及社群媒体惊人的传播力。比如最近被称为“华语歌坛后继无人”的事件,即周杰伦网上演唱会在内地有2,000万人预约,便能看到微信视频号的助力。而“甜心教主”王心凌再度发功,则少不了芒果超媒一年一度的“浪姐”造势,最近还传出“王心凌概念股”一度飙涨10%的消息。

台湾流行音乐与偶像剧鼎盛期

除此之外,值得进一步探问的,还包括了来自于台湾的王心凌,微缩了两岸关系20年来时路。

《爱你》这首歌发行于2004年,那是台湾流行音乐和偶像剧称霸华语娱乐圈的时代。“可爱教主”杨丞琳、“电眼教主”张韶涵、“甜心教主”王心凌、“流行教主”蔡依林,彼时台湾“四大教主”各据一方,跨足歌唱与影剧。刘畊宏健身操洗脑的配乐《本草纲目》,也是周杰伦在2006年的作品。那是台湾娱乐影视作品的鼎盛时期,也是两岸在分裂分治之后少有的共同记忆,还是一代大陆青年认识台湾的窗口。

在政治上,那也是一个两岸关系的转折期。民进党陈水扁的“一边一国”与“烽火外交”路线,令两岸关系陷入紧张的冰点。2004年“两颗子弹”的惊涛骇浪过后,蓝营力推的“连宋配”以些微票数败北,但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陈明忠等人的鼓励下,连战于2005年展开了访问中国大陆的破冰之旅。其奠下的基础,有了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的两岸和平发展,两岸民间进入“大交流”。

然而,随之而来的,莫过于两岸发展实力逐渐翻转。当80后和90后走入社会并成为中坚群体,以00后为代表的“后浪”,成长的环境已是中国崛起,政经影响力与日俱增,新的经济模式取而代之。许多台湾艺人或演艺作品的舞台也换轨到了彼岸的大陆,过往难以想像的“饭圈文化”更是大行其道。

台湾艺人张韶涵原有“电眼教主”称号,近年演艺重心已转往内地。她曾于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晚会“伟大征程”登台,与成龙等艺人合唱《怒吼吧黄河》歌曲。(视频截图)

两岸解铃需要的不只是王心凌

近20年来的两岸关系,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大国博弈推促了世界格局重构,再加上台湾内部选举政治战无不胜的“反中牌”,以及近年的“撑港牌”等等,台湾社会民意主流视对岸如寇仇,从而也令原来诞生“台湾最美风景是人”的大陆舆论场产生了“仇台”情绪。两岸不只在政治上壁垒敌对,民意也看得到针锋相对。

这股对抗最先体现在两岸的娱乐圈,政治认同的划线成为一道难以越过的关卡。在台湾,凡是在大陆市场发展,或是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艺人,都可能被贴上“舔共”标签,例如张韶涵、萧敬腾被酸为“唱歌给习近平听”,连过世已经25年的张雨生,政治忠诚度也得被翻出来重新检视一番。同样的,在大陆“台独艺人”举报之声时有所闻,东京奥运期间小S被“出征”还令人记忆犹新。

于今来自台湾的王心凌,在两岸关系如此的气氛下,不仅站上中国大陆的舞台,还引领了一股风潮。有看法乐观的认为,包括刘畊宏和王心凌在大陆爆红,或可视为两岸关系的润滑剂,唤起大陆民众对台湾的美好情怀和记忆,有助于缓解大陆网上的仇台言论。

实际来看,镇日无不怒目相视、怒言以对的台海两岸,有王心凌的甜美注入活水,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别忘了“怀旧”某种程度毕竟是对现状不满的转化和移情,取代不了真正能“解铃”的“系铃人”。两岸之间,还需要更多的弥合与修补,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