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大老彭明敏离世 李登辉“同路人”的巅峰与凋零
台湾前总统府资政、台独大老彭明敏于4月8日清晨以98岁高龄离世。据其讣告指出,后世一切从简,不办任何形式的丧礼。台媒称之为“台独教父”、“民主化”推手,蔡英文也在Facebook发文悼念,赞誉彭为“台湾民主的先驱”,“他的人格和信念都启蒙了一个又一个世代的台湾人”,并称将把彭的人格和叮嘱谨记在心。
曾于1964年与学生谢聪敏、魏廷朝发表《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的彭明敏,因该事件被判刑后流亡美国长达22年,1992年返台后于1996年代表民进党参选台湾首届总统直选。作为李登辉曾经的“竞争者”,彭明敏的逝世在台湾并未激起太大的涟漪,特别是放诸当前的反中台派年轻世代,彭明敏三个字远不如“民主先生”李登辉来得响亮,对台湾年轻人来说恐已陌生淡忘。
彭明敏与蔡英文的殊途同归
对于这一位在1960年代即已喊出“‘一个中国,一个台湾’早已是铁一般的事实”(《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第一个诉求)的“台独大老”,该如何审视其生前对台湾的影响与角色,或许可能从两个人、两个面向作为切入。
第一个面向乃台湾内部政治格局的视角,蔡英文在Facebook的追悼短文便是一个注脚。包括蔡英文在内,彭明敏因其“台独”与“民主”的双重主张,在台湾政治话语中被推上了“人格者”的崇高地位。然而,要知道彭明敏返台后的政治巅峰,系1996年代表民进党参选总统,而当时蔡英文身居国民党李登辉政府之幕僚,分属对立的阵营。如今的蔡英文已摇身一变成为民进党主席,既是当年李登辉“特殊两国论”的推手,也是当前去中国化的“中华民国台湾”主导者,她对彭的高度推崇,来自于两人背后政治立场的殊途同归。同时也揭露了台湾政治格局的宿命,政治理念与理想远远不如政治立场与颜色来得重要,一个政治人物评价好坏与标准是可以变动的,端视其所属党派的权力位置与风向变迁。
老友李登辉的“超级幕僚”
第二个面向则需要跳脱出台湾内部政治的视野,从彭明敏一生的经历看到统独政治在台湾的本质,而李登辉正是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观察对象。李与彭是同年人,1923年出生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两人年少求学都是在日本全面发动侵略的战争动员时期所度过。台湾光复之后,两人成为国民党政府培养的台籍精英,彭曾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又曾为最年轻的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主任,两次受蒋介石接见;而李则是台湾“农业复兴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国民党官僚系统的明日之星,获得美国奖学金赴康乃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返台后被聘为台大教授兼农复会技正。
事实上,李彭两人私交甚笃。据彭的说法,1964年彭因印制散发《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被捕的前一天,还与李登辉在一起。李登辉主掌台湾大权后,1990年筹办“国是会议”,即向当时身处美国的彭明敏发出“言词恳切的邀请函”。此外,1995年引起中美与台海震荡的李登辉康乃尔大学之行,彭明敏也曾坦言是他在幕后穿针引线所规划的。
中国大陆著名对台研究学者李家泉,曾指出彭明敏在1990年代之初早已成为李登辉的“超级幕僚”,且李登辉在位期间的台独主张和论述,“人们怀疑李从彭氏那里贩来不是没有根据的”。值得回顾的是,1992年11月1日彭明敏自美返台翌日,旋即在台大法学院大礼堂做了一场名为“如何进入21世纪”的演讲,基本含括和体现了彭的政治思想。
在这场由后来被称为陈水扁“国师”李鸿禧主持的演讲,彭明敏不只是对过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虚构神话”进行全面质疑,并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视为台湾民主化的挑战。在历史观上,彭明敏指清朝很高兴将台湾这个“毒瘤”割给日本,也强调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是一个“大黑洞”(black hole),一旦被吸进去必将“尸骨无存”。因此,彭明敏论称中国是“贫乏的,不卫生的,落后的国家”,台湾真要给人管的话,“我们为什么不选更漂亮的、安定的国家,例如瑞士,来个‘一国两制’好了”。
在政治观上,彭明敏把台湾人的“中国情结”视为莫名其妙,主张文化认同与政治法律的认同是不相关的两回事,并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例,认为“祖先相同、文化相同、语言相同、习惯相同的人,不一定能够构成一个国民”。彭明敏从而提出“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建构台湾人“我们是坐在同一条船,无论如何我们的命运相同”的“国民意识”。
彭明敏结束流亡生涯返台后的“高光时刻”,当属李登辉掌权时期,尽管两人在1996年大选成为竞争对手,依旧能看到两人在彼此身上的影子。包括日据时期的“皇民化”经验,对中国大陆文化历史的贬抑,来自欧美日本的思想养成,两人从国民党的体系中走向了对国民党及其中国象征的扬弃与解构,“不约而同”提出了“命运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的倡导,将看似水火不容的蓝绿兜拢在一起,更完成了新旧台独的过渡与接班,台独理论从传统的“血缘民族主义”进一步转化进展到了当代的“公民民族主义”。蔡英文的“中华民国台湾”论,可说是台独“典范转移”之后的集大成,形成了目前台湾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中美谈判桌上的一个筹码
不过,战后台湾政治格局的一步步成形,李登辉与彭明敏同代人固然扮演了内生性的角色,但不能忽略在背后起关键作用的美国地缘政治影响力,而彭明敏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关于彭明敏当年出逃的过程,台湾坊间始终流传一种说法,即彭曾得到美国军方的帮助,从台中清泉岗机场搭乘美国军机离开的。彭明敏本人于2009年出版的《逃亡》一书否认了这个说法,并强调他能离开台湾,“是一些相识不久的外国传教士愿意无私地冒险全力援助”。尽管如此,1970年代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为了推动双方关系正常化而秘访北京,周恩来与之第一次见面就提到了彭明敏潜逃出境可能有美方协助,而季辛吉急忙向周恩来撇清与彭的关系,并承诺只要毛泽东与尼克松(Richard Nixon)两人能达成谅解,他可以保证美国政府不会支持台独。
彭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华府与北京在谈判桌上的一个筹码,不久之后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台湾被美国“出卖”。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脱离不了中美关系的博弈与温度,50年后“台湾牌”的炙手可热,反过来完全说明了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变迁,台湾面对北京已经不可能再服用彭明敏1992年演讲时所开的“鞋底抹油”、“走得愈远愈好”的药方了。当然,彭明敏与李登辉在台湾因“台独”获得的美名,同时也为台湾人种下了越来越迫在眉睫的认同痛苦转折。巅峰与凋零是生命的必然,却也是时代与历史留给台湾的一道存亡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