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动态清零” 不被理解的中国模式
中国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场简约且充满中国文化意涵的冬奥会开幕式,北京也由此成为迄今唯一同时承办夏季与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奥会大幕正式拉开之前,围绕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而起的争论,再次掀起一波高潮。
批评者认为,“动态清零”不仅正在将中国自身置于灾难之中,而且还将拖累全球与病毒共存的进度。
比如《纽约时报》1月26日刊布题为《中国追求“清零”将把国家置于灾难之中》的观点文章,作者于其中写道“清零政策意味着中国要永远追逐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而且他们永远不会赢。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也将对我们产生严重的影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在同时段发表长文,称中国是一个“冷酷自私的威权国家”、“自我封锁的巨型泡泡”。
对内地民众而言,可能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批评与妖魔化,因为“人命关天”早已成为内地31省市不需多言的共识,所以即便各地因“动态清零”政策而不可避免地付出巨大代价,普罗大众依然认为这是必要的,认为现行防疫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美国驻华使馆以“中国防疫措施过于严格”为由向美国国务院申请撤离时,内地国民会大跌眼镜、不得其解。就像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所言,“中国目前无疑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从最安全的地方撤出,只会极大增加美方人员感染的风险。美方的决策逻辑令人费解,难以自圆其说”。
外界对中国内地防疫政策的妖魔化和费解背后,既有着根深蒂固的“公共安全vs个人自由”此两种文化与文明的冲突,也体现了对“动态清零”本身的误解。
事实上,“动态清零”可以说是微缩版的“中国模式”。理解了“动态清零”,也就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模式,以及习近平这位政治强人意欲提供给世界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首先,“动态清零”包含着很强的唯物辩证法,这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共一直信奉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告诉我们:实践的发展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而非单一孤立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问题的普遍存在、实践的客观需要,推动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或者误以为“动态清零”就等于“清零”与“零感染”,其实是在用主观、片面、静止的思维在看问题,是在以当下现况又或是某一个局部的情况,来试图理解持续变化的全局。
中国官方曾多次解释何为“动态清零”以及其与“零感染”的不同。
具体来说,“动态清零”指的是:及时主动发现传染源;一旦发现病例,快速采取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干预措施;主要运用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有效救治患者,防止轻转重,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至于“动态清零”与“零感染”的不同,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曾在记者会上这样解释,“两者不是一回事,现在还没有能力做到不出现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当发现有本土病例出现的时候,快速扑灭疫情。”
所以,“动态清零”并不全然以结果为取向,“清零”也并非绝对——而是当疫情爆发的时候,有意愿,有能力,有行动在最大限度达至“清零”目标。即便最后结果不是“清零”,局面依然会是可控而动态稳定的。
其次,“动态清零”包含着习近平上台至今治国理政的两大核心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
何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疫情防控就是最好的一面镜子。习近平在疫情爆发之初也表示,“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从武汉最初的荒腔走板,到全国一盘棋之后的有效管控,再到南京、内蒙古、西安各地不断出现的局部爆发,疫情不仅考验着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切实考验着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级别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如果单以结果论,内地在疫情防控方面无疑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迄今为止,当全球疫情死亡人数超过570万之际,中国作为最早疫情爆发的人口大国,死亡人数不足五千人,过去一年间更是没有任何一人因病逝世——至于“动态清零”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譬如层层加码、“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既为那些“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的官员敲响警钟,也倒逼着各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真正的现代化。
再看“以人民为中心”。在不少英美主流传媒看来,中共之所以坚持“动态清零”,为的是借此向外界证明中国制度和治理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夯实自身执政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基础。其实这可以作为“动态清零”的溢出效应,却并非直接和主要目的。因为在中共看来,坚持“动态清零”就是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最直接和自然的选择。
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动态清零”之后,当执政者切实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制度和治理模式的优越性,以及人民对执政党的满意度、支持度会自动到来,何来执政合法性、正当性之忧?
疫情发生以来,尤其是当中国疫情得以有效防控、世界各国却因疫情陷入巨大混乱之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制度与治理模式的自信心也达到空前高度,内地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与满意度也达到沸点。中国开始“平视世界”,中共也试图通过“全过程民主”打破美式民主的霸权与迷思。中共的底气所在,既受惠于“疫情红利”,也得益于对“人命关天”这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坚持。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动态清零”虽然将持续受到外界的诟病、质疑乃至猛烈批评,但“动态清零”并非一个拍脑袋的防疫政策,而是包含着中共一贯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样的思维模式与执政理念,不仅不会因为外界的不解和批评而发生动摇,且还会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有效性,并受到继续巩固。
但与此同时,中共亦需要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动态清零”都很难真正被外界所理解,不是因为意识形态,也不是因为傲慢与偏见,而是因为外界真的“看不懂”。1月27日,当被记者追问“动态清零”与“清零”的区别时,身为香港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笑言自己不是“动态清零”的始作俑者,“如果要对‘动态’两字有一个权威性的解释,对不起,我并不知道”。林郑月娥用“始作俑者”一词可能是为了搞笑,但坦言不知道何为“动态”却是句大实话。试想一下,如果连香港特首都不知道“动态清零”的意思,又如何指望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在短时间内看得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