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争2035年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或为经济提供新的强大动能

撰文: 苏天泽
出版:更新: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简称《规划》)。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周三(8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农业农村部官员介绍了《规划》的相关情况。《规划》提出,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现在中国在农村的人口还有五六亿人左右,他们是距离现代化最远的群体。客观来看,除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少数发达地区的乡村比较富裕和现代化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和乡镇仍相对比较落后、贫穷,它们距离现代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当然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已经实现小康生活。人们的吃穿住行条件获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吃好穿好是现在大家普遍的追求。住房也早已变成宽敞明亮的楼房和砖瓦房,室内装潢布置,家用电器等与城市家庭没多少差别。交通工具方面,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早已取代自行车,只有少数老人还习惯于靠自行车出门办事。

应该说,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农村已经基本向城市看齐。现在中国农村、乡镇比较落后的地方,主要还是基础公共设施。如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比较好的医生;乡镇、乡村的主要道路虽已经硬化,但很多乡村胡同仍是土路,且很多硬化的道路路面很窄,只能单车通行,双向会车十分困难,乡镇的道路建设、全面硬化可谓任重道远。

而且,多数乡镇基本没有绿化建设,道路两旁没有树、没有草皮,稍一起风就会尘土飞扬,搞得人们灰头土脸。当然乡镇也缺少公园、运动场、电影院、图书馆等等可以让人们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基础设施,博物馆、美术馆、足球馆等比较高级的文化设施更基本不会在中国的乡镇出现。

中国多数乡镇仍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建设,图为2019年8月,湖南省常德市石公桥镇的集市。(视觉中国)

因此与城市相比,中国绝大多数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有待未来15年大力发展建设。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考量,让三万多个中国乡镇发展成为1万-5万人左右的小城镇,完善其基础设施,打造绿色、优美的居住环境,可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据统计,中国共有超过3.4万个乡镇,除边远地区人口特别少和发达地区人口特别多之外,多数乡镇的人口在1万-10万人之间。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真正的农业人口会低于总人口的10%(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3%),大多数农村人口会向城市和乡镇聚集,而乡镇处在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且靠近乡村,所以发展好乡镇,将可以就近承接农村人口的转移,带动乡村地区尽快实现现代化。

未来15年,中国三万多个乡镇若能够实现小城镇化发展,各类能够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基础设施可以建设完成,则可以想见,2035年《规划》所提出的农村现代化目标将很可能变成现实。中国大多数农村人口住在小城镇里,应该是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

推动中国三万多个乡镇实现小城镇化发展,可带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图为广东东莞虎门镇一角。(新华社)

为了下地农耕方便,现在中国的农民居住还很分散,多是几百人聚集为一个村庄。如此少的人口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支撑起公园、体育馆、电影院、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不利的。未来,随着种地人口的减少,多数乡村人口不用靠种地为生,他们将可以向乡镇聚集,发展小城镇经济,既不远离自己的土地,也可以提升家庭的生活品质,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当然,这里的关键是发展建设好乡镇,做好乡镇发展建设规划,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资金向乡镇投放,支持乡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学校、医院、体育馆、公园等。做到让乡镇生活便利化,环境优美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则一个宜居、宜业、宜娱乐的乡镇,自然会对周边乡村居民形成吸引力——大家都喜欢更高品质的生活。

建设好数万个乡镇,发展好上万个小城镇,吸引四五亿农村居民移居乡镇,这将在未来15年为中国创造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中国经济和整体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4亿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28%,他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