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北上.三|摆脱“大家长式”管理获赞 亦有旧生直言不习惯?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发布,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到2025年,将建设3至5间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香港5间名校榜上有名。港府也强调,要继续积极推进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交流合作。
《香港01》就此专访当前已开设的港校大湾区分校的旧生,在他们眼中,大湾区分校就如同“香港模式”的输出,有著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例如没有“辅导员”这一“大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多数受访学生赞誉有加,但也有人直言感到“不习惯”,指令他凡事亲力亲为,分散学习精力,甚至频频“fail科”最终延毕一年。
教学模式与香港“无缝接轨”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是首间中港合办大学,创建于2005年。曾于2014入读UIC本科的Sprinter,对于在该校的就读经历赞誉有加,指自己在UIC接触到港校的教育模式,令他决定毕业后来港深造,先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及浸会大学。
Sprinter说,除了全英语教学以外,UIC的教学模式与内地院校也有很大区别,在于没有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管理,而是根据课程安排及个人兴趣,进行自由组队,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协作完成小组作业和课堂展示。UIC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也与其之后来港就读时非常相似,令其能很快适应后续在港校的学习。
与Sprinter相同是,另一名在UIC就读本科的Catherine,2015年毕业后亦来港深造,入读浸会大学的硕士项目。回忆她曾经在UIC的就学经历,她大赞该校国际师资甚至高于香港,是业界很具专业素养的前辈,且校风相对包容、多元,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之间探索,学校和老师也乐于向学生提供机会。
她举例其所就读新闻专业的新闻实践课,当时要完成近乎真实的“办报”体验,担当主编、记者、排版、出版印刷甚至上街售卖,样样都要自己来。为了销售报纸和杂志,她还要制作影片和海报来宣传。“UIC主张‘全人教育’,特别重视英文和演讲能力的培育”,对于后来走出象牙塔的她认为,这些能力也是在大学期间得到锻炼,对其后来的工作很有裨益,比起许多内地院校“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来得更宝贵。
“朋辈导师”取代“辅导员”
在中国内地,大多数高校会设置“辅导员”,通常负责管理学生庶务和政治思想教育。在UIC则没有这一设置,取而代之的是“朋辈导师”,即是由学长姐来辅导学弟妹学习遇到的问题,并组织计划课外活动,而宿舍则设置“舍堂导师”关怀学生的住校生活。
有旧生称赞UIC做法是摆脱“大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但旧生Antony指没有辅导员造成“甚么事都要靠自己”,令其分散注意力,无法专注于学业。Antony说,他接连fail科还延毕一年,但承认自己也有责任,主要是未被有效督促的情况下,将心思摆在了学业以外的地方。
在Sprinter看来,“朋辈导师”的安排是给老师指导同学,高年级同学关怀新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Catherine也认同“朋辈导师”这一安排,认为“比辅导员要亲和,因为也没有什么行政任务,沟通也蛮多,比较自由”,相关安排也与浸会大学相仿,认为Antony抱怨的问题,实属UIC课业压力较内地一般高校重,且是英文授课,学生还是要对自己多做要求。
外界认受度?Sprinter:学校仍年轻但在成长
大学修毕后,学生最关心便是升学或就业的认受度。Sprinter直言,这类港校在大湾区建设的分校,相比两地固有的院校来说还算“年轻”,在就业市场的认受度方面还需要积淀。不过,UIC的学历在申请香港和英国研究生时是具备优势,因为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论文的撰写模式上能够无缝接轨,毕业生在海外学习中表现出非常好的适应性,学生口碑逐渐提升,让学校的升学认可度也有了提高,“总的来说认可度是处于成长趋势”。
在Catherine看来,UIC的认受度相当高,“很高比例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港澳和海外都很多。就业方面,校友和学校本身知名度这几年都在提升,在业界,至少我所了解的传媒行业,都比较受到认可”。
港校国际化视野及英文能力受瞩
受访者论及港校大湾区分校最受瞩目的亮点,主要可归为国际化视野及英文能力。本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时便指出,港校在大湾区建设分校,的确对于提升区域人才整体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有卓著贡献。
他说,英语是当今第一大国际通用语言,大湾区需要更重视培养人才的英语能力。然而,根据2018年《EF全球英语能力指标》,广东省的英语水平分数仅有52.03分,处于低级水平,低于上海、香港、北京、天津、江苏、澳门、福建、河北。
他进一步指,英语能力对创新生产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已不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将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产品进行模仿、改良。但大湾区并不优秀的英语能力,难免令创新土壤缺乏“营养”,要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难度加大。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人才的英语水平,未有提高和改善,只能依赖翻译,那就很难紧跟全球创新科技发展的步伐。
梁:港校重视学科交叉是未来趋势
梁海明又大加赞赏港校的学科交叉水平,指这对于培育现今的大学生相当重要,“如今在学科前沿的通常都是跨学科的人,未来大学的专业化将会降低,学科融合将是发展趋势”。
他相信香港在广东办学的高校,可以在学科交叉、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方面,为广东的高校带来提升,以打破部分广东高校的学科间、院系间的“水平边界”,阻碍了学科、学术水平和课程的发展,通过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从而统一配置、优化现有资源。
系列报道:
港校北上.一|大片蓝海?中大广州生:广东人有钱但好学校争崩头
港校北上.二|大湾区人才“雁过无痕” 港校助解留不住人困境?